周国平认为,阅读理解的过程其实是阅读者的心灵积累和文本的意义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一个好的阅读是阅读者的心灵积累和文本的意义在进行热烈有效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阅读者的心灵积累和文本的意义都在增长。最后阅读者得到的东西并不完全是文本的一个客观的意义,“我相信一个好的文本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它可以让一代一代人不断重新理解。仅仅包含几个知识要点,那是非常糟糕的文本。”同样道理,好的写作一定不是模式化的,而是作者的真实感受和诚实表达,“如果孩子们写出来的作文都千奇百怪,各有不同和好玩的地方,你才是一位好老师。如果写出来的作文都差不多,千篇一律,就说明你的引导有问题”。
周国平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是儿童心灵的培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而一个人的阅读习惯养成和品位的培养,是和人的心灵成长息息相关的。人类的精神财富最主要的载体就是书籍,通过大量而丰富的阅读,把这些成果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一个人的心灵就丰富了、成长了。
教师该如何引导孩子进行更广阔更深入的阅读?徐冬梅觉得教师可以做三件事:一是在校园中实施儿童阅读的课程化。不仅是读教材,而且要让孩子们进行更广阔的阅读。要围绕统编教材进行新一轮儿童阅读课程化的升级,探索在课程中进行图画书阅读、整本书阅读,以及更广阔的儿童文学阅读、人文阅读、科学阅读和哲学阅读。要重视把孩子带入更广阔的自主阅读,因为每个孩子的阅读兴趣是不一样的。
二是高度重视儿童的阅读体验,把所有的阅读和儿童的“现在”相连接。一首古诗,只是把它当作一种知识去阅读和教学,而不和儿童的实际生活和阅读感受相连接,这样的阅读是毫无意义的,教育也不可能真实发生。阅读应该进行真实的情感交流和讨论,应带领孩子以问题为中心,用经验去穿透。
三是处理好阅读中的教和学的关系。不能把文学阅读变成“语文阅读”,变成教材教学的另一个翻版。要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思考、互动和创造。
徐冬梅相信,不真心诚意地做阅读的学校,不可能产生高质量的教育。而无论是教育和阅读,其核心仍然是要探究培养什么样的人。她说,当我们越来越尊重个人的充分发展时,我们需要警惕另一种趋势的出现,我们正在陷入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泥潭。对于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来说,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成就自我”,为了自我,可以不遵守契约,可以不尽自己的责任。“而今天,我们需要在阅读和教育中,进行当代中国的价值重建,我们要把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和中国的文化精神深度融合”。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