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强强调,“必须首先进入儿童独特的生命空间,然后才有儿童需要的文学产生,这是儿童文学最根本的特殊性”。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正在有意识地将儿童文学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实践,并重视运用儿童文学这一珍贵的语文教育资源。
朱自强在其《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法》中指出,儿童文学不但帮助儿童实现心智健全成长的文学,而且能够为儿童语言能力的生长提供肥沃土壤、激发儿童潜在的语言灵性。他指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是小学语文教师最为重要的精神品质,而儿童文学则是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杭州天长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蒋军晶现场执教人文阅读研讨课《走近孔子》
教师是儿童阅读的引路人
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梅子涵至今仍记得他上小学时的语文老师,一个有着浓厚湖南口音的王老师。那是六年级毕业前的一次作文辅导课,王老师用她浑浊的湖南口音,为大家朗读了一篇优秀中学生作文。读完后她告诉大家,这篇作文是用散文的方式写的。“那一年,我用散文体的方式写了一篇考试作文,并被重点中学录取。从此,我就会写散文了。我毕业后没有再见过王老师,她也没有看过我的作品,但她是我的文学启蒙老师。”
优秀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是教学反思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停地思考,到底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著名学者、作家周国平在《阅读与成长》主题演讲中指出,语文教学不能被简单地定位为知识教育。他举例说,自己有不少文章被中学语文测试卷选用,而当他来做这些考题时也常常拿不到高分,“有一次,一位朋友的孩子特意拿来一份考题让我做,上面有我的一篇文章《人的高贵在于灵魂》。我按照考题要求做了,结果只得了69分。如果作者都不能理解自己的作品了,这样的考题是不是就有问题了?我曾编写了一本书叫《对标准答案说不:诗卷中的周国平》,书中有55份用我的文章作阅读理解题的试题,我对每一个参考答案做了分析,分析的结果是我的文章成了误导孩子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