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学者、中国海洋大学行远书院院长钱致榕指出,人文和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没有分开过,将之分开是一件很荒唐的事情。他以屈原为例,指出屈原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还是伟大的科学家。屈原的《天问》通篇是他对天地变化、自然现象和人世万物的发问,体现出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以及他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
钱致榕回忆儿子4岁时在美国上幼儿园,老师每天都会风雨无阻地带着孩子们在室外活动至少40分钟。春天来了,孩子们会仔细地搜寻泥土里的各种小洞洞,他们发现拿着细草根捅进去,转一转、再往上一拉,就会拽出一条条毛毛虫;夏天来了,孩子们会耐心地观察蚂蚁搬家;到了冬天,漫天的飞雪吸引着孩子们去打雪仗、堆雪人……
钱致榕觉得,教育和阅读的意义并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是要把孩子们的视野打开,“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思考的过程和努力去追寻答案的精神”。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特级教师周益民现场执教儿童文学研讨课《蚂蚁旁》
儿童文学永远是儿童阅读的主体
梅子涵相信,儿童学习母语的最高境界是儿童文学,最值得儿童阅读的也应该是儿童文学,“我曾经为两位到我家做客的法国诗人朗诵我写的诗《红台灯》,他们很认真地倾听后,说听不懂,然后说:我们以为世界上最好听的是法语,没想到汉语也很好听。汉语的最漂亮的那种姿态、节奏、气息,字和字、句和句之间的关系,都是在文学的表达里面。”
儿童文学的阅读永远应该成为儿童阅读的主体,因为儿童文学最合乎儿童生命成长的情感需要、最符合儿童的语言发展,“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儿童能找到他们心灵所需要的营养,并在此过程中得到语言能力、阅读能力、思维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徐冬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