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l回到首页|加入收藏|
国学文化
三百多年前的“微信朋友圈”
日期:2018/4/8 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未知 点击:0 
 
 


雅友,如读名人诗文;对谨饬友,如读圣贤经传;对滑稽友,如阅传奇小说。”张竹坡予以肯定:“善于读书取友之言。”在他们的眼中,不同的朋友成了不同的学习对象,这也正是其朋友圈形成的基础。对于当时生活中遇到的“闲”“痴”“癖”等课题,他们在朋友圈中也一一进行探讨。张潮曰:“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当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陈崔山予以总结,“然则正是极忙处。”李若金进一步指出:“闲固难得,有此五者,方不负闲字。”张潮更是在处理闲与忙的关系中,为独创寻求了方向:“能闲世人之所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显示了难得的生活智慧。在朋友圈的相互启示下,“闲”成为了充实的富于睿智的人生境界!明代中后期的思想解放思潮中,对情的张扬是一个重要内容,其中包括释放个性、赞美真挚爱情的内涵。汤显祖的《牡丹亭》以“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对此作了极致的表达。张潮的朋友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多情者不以死生易心”“情必近乎痴而始真。”(张潮)陆云士肯定曰:“真情种、真才子,能为此言。”率情率性的曹冲谷更断言:“情之一字,所以维持世界,如此看方大。世界若非情之维持,久已天崩地裂。”就这样,通过朋友圈中文友们相互补充、生发,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中完成了对“情”“痴”“癖”等人文范畴的阐述。

  虽然文友们在扬州大都处于避世状况,但有时也在率情之中流露出批判锋芒。如张潮曰“古之不传于今者,啸也,剑术也,弹棋也,打毬也。”这本是谈文化传承,可是朋友圈中却对其进行了引伸。张竹坡曰“今之绝胜于古者能吏也。猾棍者,无耻也。”庞天池借题发挥说:“今之必不能传于后者,八股也。”就这样在应和之中对封建国家机器和封建文化进行了大胆的否定和批判。有时微信朋友圈更是突破斯文,剑拔弩张。张潮曰:“胸小不平,可以酒消之;世间大不平,非剑不能消也。”周星远呼应曰:“看剑引杯长,一切不平皆破除矣。”张竹坡补充曰:“此平世之剑术,非隐娘辈所知。”看来,这些淡出仕途的士子们心中是压抑着不平之气的。

  中华民族有着重视思想互动、感情交流的优良传统。光荣在诸子的著述中已见端倪。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则更趋活跃,这在《世说新语》等著述中有着分明的体现。除了话语式的互动和交流,这一时期更出现了诗歌形式的互动和交流,兰亭诗聚即其中突出代表,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交流形式。但是,非网络的接近现代格式的话语微信朋友圈的形成,应该说张潮及其文友有首创之动。三百多年前处于特定环境的士人们就这样通过微信朋友圈式的交流奉献出自己的心灵产品。他们并未刻意辨明什么,却实际上作了辨明;他们并未希望从中建树什么,却实际上从许多方面作了有价值的建树,为后世留下了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人群的心灵轨迹。又过二百来年,光绪年间有朱锡绶之《幽梦续影》刊出,访张潮《幽梦影》之微信朋友圈格局,“绮语小言,而时多名理”(潘祖荫《幽梦续影》序)。但囿于时世和才情,其思致之开阔、敏锐已不及前贤了。王羲之曰:“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兰亭序》)。可以预见,未来的几十年内,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联系、交流的方式和手段肯定会更为便捷、更加多样。那么,今天的手机微信朋友圈又将会给后人提供什么样的心灵果实和积极经验呢?

    (来源:中华读书报)

0
【延伸阅读】
 
 
热点排行
 
焦点图文
 
忻州晋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 www.xzysjyw.com 2014-2026 备案号:晋ICP备13002475号-8
公司地址:忻州市建设北路 联系电话:13994138405 QQ咨询:627297315 电子邮箱:houjinming@163.com
技术支持:晋欣科技 在线QQ:8513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