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的微信朋友圈还十分注意生活中的审美思考,包含着丰富的生活美学内容。明代中后期以来,伴随着为心学所推动的思想解放思潮,中国的生活美学建设也进入了一个高潮。这个高潮一直伸展到清前期。康熙中期的扬州既为烟柳繁华之地,又是一个思想相对宽松的处所。文士们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加大了生活审美的力度,《幽梦影》朋友圈中便留下了许多生活审美化和审美生活化的篇章。
首先,朋友圈中充溢着对自然美的品识和玩味:张潮曰:“春听鸟声,夏听蝉声,冬听雷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在不同季节、不同环境中对自然美、艺术美的精心择取,形成不同的最佳审美境界。张竹坡生发曰:“久客者,欲听儿辈读书声,了不可得”,将听儿辈读书声也视作一种审美享受!又如对声音美的欣赏,张潮提出,“凡声皆宜远听,唯听琴则远近皆宜”。从声之远近这一角度总结出自然审美和艺术审美的具体法则。王名友的评论谈得更为具体入微:“松涛声、瀑布声、箫笛声、潮声、读书声、钟声、梵声皆宜远听;唯琴声、度曲声、雪声非至近不能得其离合抑扬之妙”。庞天池则推展开去,论色之欣赏:“凡色皆宜近看,惟山色远近皆宜”。一组微信朋友圈竟成了一部声色鉴赏的美学专论!有时论石之设置,张潮曰:“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旁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有时论瓶花,张潮曰,“养花胆瓶,其式之高低大小,须与花相称,而色之浅深浓淡,又须与花相反”。这已是很地道的装饰美学,故程穆清曰“是补袁中郎《瓶史》所未逮”。而王宓章的评论则进一步将其上升到形式美学法则的高度:“须知相反者,正欲其相称也”。有的地方,更是直接阐述园林美学。张潮曰:“园亭之妙,在丘壑布置,不在雕绘琐屑。往往见人家园亭,屋脊墙头,雕砖镂瓦,非不穷极工巧,然未久即坏,坏后极难修葺,是何如朴素之为佳乎?”弟木山补充曰:“园林之善,在于迴廊。”晚明至清初是生活美学大丰收的年代,而在《幽梦影》朋友圈中,可以明显看到高濂《遵生八笺》、袁中郎《瓶史》、计成《园冶》、李渔《闲情偶记》等等著作的影响和发展。因此,完全应该将其置于晚明以来的生活美学著述潮流中来考察。
《幽梦影》是当时以张潮为核心的扬州文友组成的,他们响亮地提出“读书最乐”:“读书最乐,若读史书则喜少怒多。究之,怒处亦乐处也”(张潮),“读到喜怒俱忘,是大乐境”(张竹坡),并认为“有功夫读书,谓之福”。张潮还认为,“能读无字之书,方可得惊人之句;能会难通之解,方可参最上禅机”。并明确地把读书和阅历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读书三境界论:“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浅深耳。”黄交三当时就在评论中对此三境界说给予了高度评价:“真能知读书疼痒者也。”延至后世,人们均将三境界说视作经典格言。
《幽梦影》朋友圈中,还十分注意做人原则、人际关系的探讨。张潮曰:“傲骨不可无,傲心不可有。无傲骨则近于鄙夫,有傲心不得为君子。”吴街南补充道:“立君子之侧,骨亦不可傲;当鄙夫之前,心亦不可不傲”。张潮曰:“宁为小人之所骂,毋为君子之所鄙。”李若金予以生发:“不为小人所骂,便是乡愿;若为君子所鄙,断非佳士。”在谈到自己的人生底线时,张潮曰:“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李圣许进一步阐发道:“顺理而生,虽忧不忧;逆理而生,虽乐不乐。”有时,他们很细致地讨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交友?明清以来,文人们多十分注意交友。金圣叹曰“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幽梦影》的朋友圈则对此谈的更为具体。张潮曰:“对渊博友,如读异书;对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