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业余乐器考级已经如火如荼地开展了20 余年,但仍许多家长和老师都对考级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今天,就对乐器考级中常见的三个误区进行反思,希望对您有所启示。

误区一 对考级有错误的期待
学乐器是一比不小的投入,除去经济上的付出,家长还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陪练。高投入自然就期待着高回报。
不少家长喜欢互相攀比考试级别,你考三级,我报五级,认为级别越高越能代表水平。他们甚至会要求老师压缩学琴时限,拔高孩子水平,取得最高级证书后就将乐器搁置一边。这种盲目拔高的训练势必会破坏学琴的自然进程,使得琴童的技能技巧和音乐感觉得不到稳固的发展。
家长对于孩子参加考级正确的期待应该是:通过考级,鼓励和改进孩子的学习,在正规的道路上向更高一级迈进,逐步把孩子培养成一名好的业余演奏者。
误区二 一切目的皆为考级
当学乐器的唯一目的是“考级”时,学琴就变得索然无味了。我曾听过一个琴童说,他坚持考完十级最大的动力是,妈妈说他考完十级就可以不碰钢琴了。
孩子对学习没有选择权,只能按照考级要求练固定的曲目,参加考级,通过考级,再参加更高级别的考级......就像是一种固定程式,机械前进,对于孩子而言,毫无乐趣可言。没有了快乐学习的基础,“有音乐感的演奏、清晰感人的音乐表达”就更难实现了。
误区三 只重演奏技术,忽视临场发挥
很多琴童和家长认为只要平时弹得好,考级就一定能顺利通过,实则不然。乐器考级不同于文化课考试,它不仅对技术技巧、更考验心理素质。由于儿童的心理自我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而产生情绪波动。
如果没有充分的考前身心准备,儿童之间的紧张情绪会互相影响,导致考试时手指滑溜、错谱忘谱等失常现象,进而影响考试成绩。
在备考前夕,老师和家长不仅要帮儿童认真准备好考试曲目,更要帮助孩子做好身心两方面的考前准备。一些在家学琴的孩子,也可以利用节假日,请家长们做观众,在家举行小小个人“演奏会”,体验一些舞台的感觉,对考级紧张心理的克服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来源:中国艺术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