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欣赏美创造美
几次课后,我主动半途而废,决定先自己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感受美。我们一起去博物馆和画廊,一起讨论自己看到每幅作品后的感觉,一起猜测艺术家在创作时候的心情,一起评选自己最喜欢的作品,一起揣摩艺术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我们在家一起涂鸦创作,尝试各种材料,尝试不同题材,想到什么就画什么,画完了就相互评论对方的作品,喜欢的还可以相互购买收藏。直到有一天,我和儿子都发现,创作的时候我们的心里更加平静。
我自己也有意识地去了解艺术家的成长经历,体会他们对艺术的态度。渐渐地,我发现真正有灵性的艺术家,并不会因自己独一无二的创作技巧骄傲自豪,但谈论起自己的艺术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时却津津乐道。有位在战争环境出生的艺术家告诉我,她不可能被一幅没有灵魂的作品打动。
渐渐地我也体会到,艺术成就不在于画得是否像、演奏得是否精准。就像白老师经常给我的提醒,技术是熟能生巧的,唯有艺术之美是发自内心、独一无二的。就像著名画家陈丹青先生在一篇艺术评论文章里所说的:“梵高要是拿着1881年到1883年初习的这些画跑到中国排队考,他估计连准考证都拿不到。”“你有才华,然后经过刻苦的磨炼,你有可能熟能生巧,而越画越巧。可是有一种画,好就好在憨,没法学了。那个不是才能,那个是天分,你有就有,没有就没有,没法学……咱们中国大量的考前班,那些示范作品……打死梵高都画不出来。”
尊重孩子的感受和选择
我想起小时候有个邻居家的孩子从小学钢琴,那还是二十多年前,1元钱就可以吃一顿丰盛早餐的年代,谁家买了钢琴,绝对是有文化有涵养的书香门第。这个小姑娘天资聪慧,在他的陪读下日日练习,早就过了10级。可上次见到她时,她告诉我早就不摸琴了。考级、让妈妈满意、考大学加分,是她当年苦练琴的唯一动力,既然证书已经拿到,而且在这个人人都有10级证书的年代,大学录取也不会因此而优待,所以现在看到钢琴想到的就是当年的苦,对音乐本身早已无感。
一个朋友的儿子,在爸爸他的安排下去学打橄榄球,父母的目的是培养他的一项体育爱好,同时也培养他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性格。可惜每一次上赛场,都是一场他和父母之间权利的较量。男孩儿不喜欢近距离身体冲撞,可父母却总在场外大声喊“快去抢球!”为了让父母和教练满意,他也练习各种技法,硬着头皮往前冲,可每冲到人群边缘,就被害怕羁绊了脚步,然后为了迎合父母的鼓励,继续往前冲,连摔倒了也得迎合父母的指令“男孩子不哭!”如今,他确实会打橄榄球了,但毫无喜爱之情,每到了橄榄球训练的时候都想逃走。
还见过有些孩子,从小饱读诗书,常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诗词背诵,作文里面满篇引经据典,才华横溢,令成人也好生敬畏。但跟他们聊天,或者看他们的文章,却听不出自己的观点,感觉不到自己的生活。文采确实很飞扬,可是思考和表达却枯燥乏力。
如果可以选择,我自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既懂得美,又可以创作美。可是如果必须二选其一,我则宁愿他们有一颗感知艺术之美、与艺术对话的心,而不是空有一双精雕细琢的手,去制作毫无灵魂的产品。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