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管孩子,重在教会独立和自主 | 微言夜读 · 亲子
不少家长有这样的困惑:明明自己也下了功夫、花了时间和精力管孩子,可是孩子总是懒懒散散,于是家长们陷入了“管得越多,孩子越懒散”的怪圈。
如何正确“管孩子”?一起听听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钱志亮怎么说↓↓↓

管孩子,不能过度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常常上演:
早晨上学都快迟到了,家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孩子依然慢条斯理起床,磨磨蹭蹭洗漱;到了夜晚做作业到10点多,家长急着催孩子赶紧写完睡觉,担心睡眠不足,孩子依旧我行我素,能拖一会是一会。
孩子懒散、拖延的坏习惯,很多时候源自父母管的过度。
有些父母,对孩子过度干预,明明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却表现得比孩子还急,一直催促着、控制着孩子的节奏。
对孩子干涉过多,会使他逐渐产生依赖性,认为反正做不好或做不完都有爸爸妈妈帮他完成,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懒散的性格。
还有的父母,对孩子过度保护,当孩子想尝试自己做一件事时,总是以"你还小,这种事还做不了"阻止孩子,甚至会觉得他做的不够好或是动作太慢,干脆代替孩子把事做完。
过度保护,打击了孩子做事的积极性,孩子缺少体验成功的机会,慢慢会觉得自己是没用的、差劲的,丧失自信心。
对父母的依赖、遇事畏难不敢尝试、缺乏上进心,逐渐就演变成懒散的性格。
成长路上,孩子逐渐独立是不可替代的过程,父母不能越俎代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