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l回到首页|加入收藏|
国学经典
孟子“老者”思想诠析
日期:2017/8/5 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未知 点击:0 
 
 

    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离娄上》)在孟子的仁政学说中,“善养老者”是“安宅”“正路”的具体内容之一。孟子从家庭和社会两个层面阐述其“老者”思想。在家庭层面,物质关心和精神关照相辅相成,为老者养老形成和谐的家庭氛围;在社会层面,重视学校教育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相互结合,为老者养老构建良好的社会氛围。孟子的“老者”思想,不仅体现了对老者老有所依、老有所养的人文关怀,亦彰显了对老者老有所终的终极关切。

  在孟子看来,敬老、养老不仅表现为给予老者以物质上的关心——“口体”之养,更为重要的是应对老者予以精神上的关照——“心志”之养。孟子曰:“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请所与;问有余,曰:‘亡矣。’——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事亲若曾子者,可也。”(《孟子·离娄上》)在孟子看来,曾子奉养曾皙,可称得上是“心志”之养。而曾皙死后,曾元侍养父亲曾子则只是“口体”之养。侍奉父母,理应像曾子那般尽心才是。

  虽说食色性也,食色是人类生存繁衍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然而在孟子看来,食色主要是为了维持生命、繁衍生命,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却不在于食色。“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孟子·告子上》)孟子认为,口体之养与心志之养,就生命本身而言,虽然同等重要,但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来说,就有了小大贵贱的区别。

  “养口体”与“养志”在孟子的“老者”思想中实则一体之两面。“养口体”首先应使老者衣食无忧:“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孟子·梁惠王上》)而“养志”则体现为尊敬老者的心愿、意志。孟子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孟子·梁惠王上》)对此,朱熹认为:“为长者折枝,以长者之命折草木之枝,言不难也。”(《孟子集注》)孟子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对孔子“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思想的承继和发挥。因此,孟子既强调“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的必要性,亦注重“为长者折枝”的重要性,从而将“口体”之养与“心志”之养有机地勾连起来。

  “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无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孟子将“父母俱存”视为人生之第一大乐事,并进而将儒家的“仁学”思想落实到“仁政”的“实”处:“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事亲”是“仁”的体现,“从兄”为义的表征。

0
【延伸阅读】
 
 
热点排行
 
焦点图文
 
忻州晋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 www.xzysjyw.com 2014-2026 备案号:晋ICP备13002475号-8
公司地址:忻州市建设北路 联系电话:13994138405 QQ咨询:627297315 电子邮箱:houjinming@163.com
技术支持:晋欣科技 在线QQ:8513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