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l回到首页|加入收藏|
国学经典
孟子“老者”思想诠析
日期:2017/8/5 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未知 点击:0 
 
 

  养老问题不仅涉及家庭,而且关涉整个社会,因此,孟子认为,作为在社会中生存的人来说,不仅应该“亲其亲”,还应该“长其长”。“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人们不仅应该孝敬、侍奉自己的父母,还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使天下“无冻馁之老者”(《孟子·尽心上》)。在孟子看来,孝悌之道与治国之道密不可分。只有人人都奉行孝道,才能够由己及人,把对自己亲人的恩惠,推扩到他人身上,敬爱天下人的父母、尊敬天下人的兄长。总之,只有实行以天下为己任的“大孝”,方能实现天下太平。而教化百姓奉行孝道,必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梁惠王上》)。庠序即古代的学校,《孟子·滕文公上》曰:“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古人云:设庠序以化于邑,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社会应对民众进行有关孝悌的教育,使百姓充分意识到“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去奉行孝道。

  孟子指出:“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孟子·梁惠王下》)意即文王治理岐周时,施行仁政,特别关照穷人中的四种人:鳏、寡、独、孤。此四种人中“老”者占其三。由于文王惦念的是穷人中的老人,尊老之心感召了天下,所以天下的贤人都认定他是圣王,天下的老者都愿归依于他的治下。老者无忧无虑,才能使子女心安。“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归之,是天下之父归之也。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孟子·离娄上》)安顿了老者,也就安顿了人心,安顿了人心,也就拥有了天下。家齐、国治、天下平的道理亦在于此。

  孟子的“老者”思想,亦彰显了对“老者”老有所终的终极关切。生命的繁衍与生命的终了、诞生的喜悦与送终的凄哀,往往相互辉映而令人震撼。孟子主张:“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孟子·离娄下》)在孟子看来,“养生”是有“始”的“金声”,而“送死”则是有“终”的“玉振”。“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孟子·万章下》)以钟发声,以磬收韵,奏乐从始至终。人的一生也应有始有终,以达“智”“圣”相通,这在一定意义上也使得“养生送死”的伦理意义和道德价值上升到了形而上的层面,养生送死也就具有了终极关切的意蕴。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老年家庭“空巢化”现象已呈递增趋势。随着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如何赡养“老者”不仅是社会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而且也成为直接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问题。孟子的“老者”思想对于解决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的养生送终问题,无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资料。

                                            来源:中国文艺网

0
【延伸阅读】
 
 
热点排行
 
焦点图文
 
忻州晋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 www.xzysjyw.com 2014-2026 备案号:晋ICP备13002475号-8
公司地址:忻州市建设北路 联系电话:13994138405 QQ咨询:627297315 电子邮箱:houjinming@163.com
技术支持:晋欣科技 在线QQ:8513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