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12月北京第1版,第1页。
[2] 赵又春:《论语名家注读辩误》,岳麓书社,2012年5月第1版,第99页。
[3] 高尚榘:《论语歧解辑录》,中华书局,2011年6月北京第1版,第1~7页。
[4] 许嘉璐:《〈论语〉“学而时习之”章解读》。该文分三部分,分别发表于《文史知识》2009年第7期、第8期、第9期。
[5] 廖明春:《〈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新探》。该文发表于《儒学与21世纪中国文化建设》,方铭主编,学苑出版社,2010年版。
[6]赵又春:《论语名家注读辩误》,岳麓书社,2012年5月第1版,第99页。
[7] “允”,《说文》:“信也。”“执厥中”者,“公”也,即“公正、公平”之意。
[8] 若以现代哲学语言表述,“复性”可谓人之为人之根本意义所在,亦即人生之根本任务、目标。
[9]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论语·尧曰》),又曰“礼也者,理也。”(《礼记·仲尼燕居》)“礼”之实质即“理”,其外在之表现为“仪”。
[10] “时”,本指“天时”,《说文》:“四时也。”指天象之有规律的变化。做动词解,有“时菊”、“时雨”、“时蔬”等词,《荀子·天论篇》亦有“风雨之不时”句。
[11] “习”本有“习熟”、“习惯”义,如《管子》:“圣人者,明于治乱之道,习于人事之终始者也。”
[12] 参见韩琳、张爱萍《论语“不亦……乎”之“亦”作用商榷》一文,载《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6月第2期。
[13]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2年北京第7版,第4页。
[14]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12月北京第1版,第2页。
[1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12月北京第1版,第1页。
[16]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12年北京第7版,第5页。
[1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12月北京第1版,第2页。
[18]作者于“学而时习之”之解多受阳明子启发。阳明学者,圣学嫡传。徐爱曰:“始闻先生之教,实是骇愕不定,无入头处。其后闻之既久,渐知反身实践,然后始信先生之学为孔门嫡传。”(《传习录》)胡宗宪亦曰:“……(阳明子)揭‘致良知’一语以示人,所以挽流弊而救正之,无非发明孔门致知之教,而羽翼斯道之传。要其指归,则‘良知’即‘道心’也,‘致’即‘精一’也。”(来源:国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