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代词,指“学而时”。
“不亦……乎”,表肯定的反问句式,“不就是……吗”、“不正是……吗”之意。关于“不亦……乎”之“亦”,笔者赞同韩琳、张爱萍的见解[12],认为当释为“就是”、“正是”。以“就是”、“正是”释“亦”,恰能回答本文开头赵又春“这里讲了三件事,似乎都不是同什么事作比较来谈论的,为什么三个‘不亦’都译作‘不也’”之质疑。学界长期以来释“亦”为“也”,或认为其仅起“表委婉语气”作用,笔者认为皆可商榷。
“说”,以“说”为“悦”于学界中似已成为“定论”。据笔者所见,此说始自王肃,而为后代学者所袭用,如朱子曰:“说、悦同……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四书章句集注》)今人钱穆曰:“欣喜意。学能时习,所学渐熟,入之日深,心中欣喜也。”[13]杨伯峻曰:“音读和意义跟‘悦’字相同,高兴、愉快的意思。”[14]若此说成立,则“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之“说”同下一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之“乐”在词义上完全相同,显然不符合古人口头表达及行文习惯;二则,阳明子曰:“夫《论语》者,夫子议道之书。”(《王阳明全集·论“元年春王正月”》)而作为夫子“议道之书”的“首章首句”,重中之重,“学而时习之”五字开篇即明示学者“为学之大道”,是道“下学而上达”之功效、严肃性,以及学者修习此道时由激动而肃穆、平和,种种经历、体悟,“悦”字之涵义并不足以形容、概括之。故笔者认为,以“悦”释“说”并非一定之论,或可商榷。
笔者认为,“不亦说乎”之“说”当读“shuo”,阴平。《说文》:“说,释也,从言兑。一曰谈说。失爇切。又,弋雪切。”此指对“天、地、人”之道,尤其是对于“人道”之解说,故此“说”之涵义即王阳明“夫《论语》者,夫子议道之书”之“议道”二字之涵义,亦即《中庸》“修道之谓教”、“自明诚谓之教”之“教”之涵义。朱子曰:“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说”、“议”、“教”三个“名”(即“概念”),无论用哪个,其“实”,即“内容”,也就是“道”,都直接自来朱子所说的“先觉者”,也就是“圣人”。故笔者认为,“不亦说乎”之“说”为“圣人之说”的省略。圣人者,何人?孔子自言“述而不作”(《论语·述而》),自谓遵循古圣而不自行创造,又曰“作者七人矣”(《论语·宪问》),所谓“七人”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也。而子思亦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故广义上讲,“圣人之教”即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之教。而狭义的角度看,孔子尤推崇大舜之德教、文王之《易》道,而文王之道又承前启后,容众理于大《易》,故窃以为,“圣人之说”亦可曰“文王之教”。
综上,笔者以白话文译“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如下:
复性循理而因时制宜,实行之而至发乎自然,这不就是圣人之教吗?
3、“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历代注家多据字面意思,将此句译为“朋友从远方来”,如杨伯峻曰:“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不也快乐吗?”[15]钱穆曰:“有许多朋友从远而来,我心不更感快乐吗?”[16]朋友之来何为?来看望自己?来切磋学问?来请求帮助?来商量事宜?语焉不详。
除了本文开头所列的赵又春所怀疑者,笔者认为,从作为《论语》首章的重要性上看,孔子说“乐”之言辞作为《论语》首章的第二句话,其内涵必非语焉不详的“朋友来往”这样的小事。孔子之学涵盖“修齐治平”,上一句“学而时习之”言修学之大道,此句言“乐”,亦必言“乐”之大者。故笔者断定,此“乐”的涵义必落实在“修齐治平”之“平”的层面,而非“修”的层面。退一步讲,若仅止于“修”的层面,为何要选取“朋友来往”之“乐”,何不言更有意义、表述更清楚明白的“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之“乐”,或者“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之“乐”?再退一步,若此处之“乐”既无关乎“平天下”,又无关乎“修身”,孔子此句就是讲一般的生活中的“乐”,则朋友仅为五伦之一,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之交皆有“乐”,孔子何独言朋友交往之“乐”,而不言更为切身的父子、夫妻、兄弟相交之乐?显然,以往之注解可商榷。
笔者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者,所言非朋友交往之乐,乃指有志于“平天下”者之“得人才”之乐。夫天下事之大者,莫过于成就“王道”之业,扶正去恶、平息纷争、济世利民,即“修齐治平”之“平天下”。而这一愿望能否达成,全在“得人”——人才难得,故以得之为乐。
注解如下:
“朋”,友、同道者。《黄帝四经·称》曰:“帝者臣,名臣,其实师也。王者臣,名臣,其实友也。”晋·张华《博物志》卷六曰:“文王四友,南宫括、散宜生、厷夭、太颠。”故此“朋”字实指有德有才之仁人志士、英雄俊杰。
“来”,《尔雅》:“至也。”此指归服、投奔。《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远方”,四方,泛指天下。
“乐”,快乐,高兴。
综上,笔者以白话文译“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句如下:
仁人志士从四方来投,这不就是快乐吗?
据《史记》记载,黄帝之臣有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舜帝之臣有大禹、皋陶、契、后稷、益,黄帝、大舜之事业多有赖于诸大臣之助;文王治西岐,“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如此,乃成“人心归周”之大势。至于武王,则曰:“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论语·尧曰》)“予有乱臣十人”(《尚书·泰誓》),赖姜尚等人之助而终有大命。夫人才难得,故孔子感叹曰:“才难!不其然乎!”(《论语·泰伯》)
综上,笔者认为广义的角度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是说欲成就“平天下”之大业须能有天下英才之助。而考虑到上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从狭义的角度可以看作是说文王之教,故同样,从狭义的角度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亦可单指文王纳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