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l回到首页|加入收藏|
国学经典
《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新读新解
日期:2017/3/7 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未知 点击:0 
 
 

  4、“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杨伯峻译曰:“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17]何谓“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脾气、爱好、能力?对于这些,通常情况下能知者无非父母、妻子、朋友十数人而已,其他人不但谈不上“了解”,甚至根本就不认识自己。因此,不要说作为“君子”,即便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对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这种正常的现象,“怨恨”从何而来?甚而言之,即便自己的“政见”不为官长、君王所知,亦是再正常不过的事,通过自荐、上书等办法让对方知道、了解即可,“怨恨”又从何谈起?显然,“别人不了解自己”与“我却不怨恨”这两句话在逻辑上本无任何关系,无法搭配到一处。所以,笔者认为这种解释语焉不详,在道理、人情上存在可商榷之处。

  所谓“君子”者,《礼记·檀弓上》曰:“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以之为标准,比照而言,笔者认为,“人不知而不愠”者,实可以“让、敦、善”三字释之,即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矛盾的时候,自己能“退让”,“犯而不校”(《论语·泰伯》),不用同样的手段来攻击对方,而是眼光向内,自责自修,“敦于反己”(《郭店竹简·穷达以时》)。而从心性的角度讲,其涵义为“君子能忍”,指君子善以“宽容、忍让”之心对待对方。从历史上看,大舜于其弟象之“不愠”,文王之于商纣之“不愠”,皆可谓“君子宽忍”之典范。

  注解如下:

  “人”,他人,别人。

  “知”,有智慧,理智。《康熙字典》:“《玉篇》识也,觉也。《增韵》喻也。”“知者不惑”(《中庸》),故“不知”是指人之“惑”,指人被私心恶念所控制的状态,亦指人做出丧失理智、“不知”之事。他人之“不知”,于“我”有何相干?盖其“不知”之对象乃“我”,故“人不知”的真实涵义是“别人故意伤害‘我’,别人故意冒犯‘我’”。

  “愠”,怒,恨。“不愠”,不怨恨。

  综上,笔者以白话文译“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句如下:

  对于他人失去理智之冒犯,能宽忍以待,这不就是君子吗?

  从辩证的角度看,需要强调的是,君子之“不愠”并非无原则之“懦弱”、“苟且以求自保”。别人冒犯自己,可以宽容、忍让之心对待之;而于破坏天理人伦、欺凌良善之事,决无“不愠”之理。“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与之比。”(《论语·里仁》)盖道之所在,君子所在;天理昭昭,怒所当怒——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

三、《论语》首章三句之逻辑关系

  《论语》首章三句话之间有何逻辑关系?盖“学而时习之”则能服人,能使“朋自远方来”,此“内圣”而“外王”之道;而“内圣”之实现归根到底以“修身”为路径,“修身”之要又在于“人不知而不愠”,即孟子所言之“动心忍性”、“反求诸己”。故“人不知而不愠”实为“学而时习之”、“有朋自远方来”之立足点、入手处,舍此则“内圣”、“外王”皆成虚言。

四、总结

  总结上文,笔者就《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断句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以白话文译之如下:

  孔子曰:“复性循理而因时制宜,实行之而至发乎自然,这不就是圣人之教吗?仁人志士从四方来投,这不就是快乐吗?对于他人失去理智之冒犯,能宽忍以待,这不就是君子吗?”

  学界一直认为孔门弟子将“学而时习之”章列为《论语》首章必有深意,笔者认为确实如此。笔者认为,“学而时习之”章实可谓孔子学说之精华,君子“修齐治平”之要妙所在;其作为《论语》首章者,盖开宗明义:夫孔子所传者,圣王之道也。[18]

0
【延伸阅读】
 
 
热点排行
 
焦点图文
 
忻州晋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 www.xzysjyw.com 2014-2026 备案号:晋ICP备13002475号-8
公司地址:忻州市建设北路 联系电话:13994138405 QQ咨询:627297315 电子邮箱:houjinming@163.com
技术支持:晋欣科技 在线QQ:8513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