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人看王羲之当有一千个王羲之的理解和看法。人们在古帖中看到的其实都是自我,发现的是本心。我想到了我才明白前人之所想,前人之所想才真正存在。看别人其实看到的是自己,说别人其实是在说自己,所有看和说无不体现着审美主体的个人意识。
在古帖中能看到什么?取决于你的理解,你的认识,用什么样的眼光去看,从什么角度去看。能领悟到些什么?能学得些什么?取决于你是什么思路,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去理解。而最终表现的是什么?完全取决于你自己的行为目的,追求倾向当取决于你自己的本心发现。

对于米芾的了解,最初知道他有个“颠”的名声,书法“沉着痛快”,“风樯阵马”,“八面出锋”,“刷字”等等。确实也很喜欢米芾的字,感觉米芾的书法跳跃,奔放,迅捷,潇洒,激昂。用一匹骏马来形容米芾的书法确实很形象。
然而在学习中,一直有一个问题在萦绕着我,米芾是学“二王”的,他的学书过程历来评论家都说他是“集古字”,而且“集古字”的学习方法一直影响了后来众多学书者的学书历程,米芾是怎样从“集古字”中成就米字风范的,由此联想开来,诸多的书法家又是怎样从古帖中脱化而形成自家面貌的?
最近终于有机会可以沉下心来拜读米芾著名的《海岳名言》以及《自叙帖》,还有其他书法理论著作,好象从中感悟到了些什么。找到了一些感觉,发现了一点线索。
发现之一:
米芾确实是“集千家米,煮一锅饭”的集古字大成者,然而米芾又不是纯粹的集古字,在临摹上米芾强调不与人同。《自叙帖》中说:“古人书各各不同,若一一相似,则奴书也”。他崇尚古人的创新精神,所以在临摹中他也不囿古帖,胆敢独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