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临习法帖气韵、意境的方法。被众多书家广为运用。临习法书时不求一字一画肖合形毕,但求整体气韵生动自然。这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临习方法,不适于初习者运用。
有的书本称之为“集古字”。选取法帖中的字进行“移植创作”,或对联,或条幅,或扇面,能“箭”临帖与创作之“双雕”。王羲之行书名帖《圣教序》便是由僧怀仁集王字而成。这种临习法能有效消除临帖乏味的,心理弊病,提高对碑帖的兴趣与感知能力,是一种于习书者深为喜爱的方法。
传统的“临摹互补法”为用毛笔(硬笔)先摹后临的方法。我在此介绍当今社会悄然兴起的一种新的“临摹互补法”——先用硬笔勾摹出范字的“骨架”,然后再用毛笔在“骨架”上“加肉”。
先摹写的“骨架”正是结体美观的硬笔字,再“加肉”而表现出的点画形态又是对范字的“再生”过程。这种方法既习了硬笔字,又练了毛笔字。确是一种既简单易行又一举双得的好方法。
“临摹用功,是学书大要”,学书者视临帖为日课,潜心修研、方法适宜,细心用脑,临帖遂能事半功倍。
(来源:书法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