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篇第十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篇第十一》)等章,我们就更不难看出老师那既欣慰惊喜又忧心忡忡的复杂心理了。
《论语》一书,学生和老师在一起这样“如切如磋”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先秦诸子文字的描述里并不多见,难怪孔子有“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教育家”那么多名号。这样,学生沿子路而下,依次整理出现38次的端木赐,21次的颜回、卜商,18次的子张,16次的冉求和15次的曾参等,全书内容便可一脉贯通。
克难
要做好“整本书阅读”,学生仅仅“读过”是不够的,更应该“读懂”。《论语》最难读懂的是书中有109处提到的“仁”。在书中,孔子并未对“仁”下定义,只是说某种行为符合“仁”,如果某种行为不符合“仁”则为“不仁”。为此,我和学生参考和借鉴了学者钱宁《新论语》一书中“仁”的部分内容来攻克这一难关,具体如下:
核心篇:从“仁”的定义开始,探讨“仁”是什么?不是什么?有何内涵?怎样才能做到?然后,探讨“仁”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孝、悌、信,以及外化为“礼”,成为人们相互间的行为规范。最后,从仁者的种种作为,展示出“仁”所具有的各种特质。
路径篇:指明求“仁”的三种途径:学习、修身和践行。人之仁者,即是君子,指明君子之路,君子应有的言行举止;人之不仁者,就是小人,提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实践篇:从治国和处世两个方面,讨论“仁”的实际应用。先讲仁者如何从政,包括整套的治国方略——以仁为政、以德治国、以信立国、以教兴国,以及直言、正名、选贤等;再讲仁者如何处世,怎样面对富贵、闻达,怎样做人、交友、识人,以及好德、慎言、闲居等。
例证篇:以实例教学的方式,通过评论弟子、谈诗说乐、思辨案例、议论时政、臧否人物、评说历史来展现“仁”的深层含义,启发弟子们更具体和深入地理解和领悟“仁”的实质。
哲思篇:将“仁”放在“天命”的层次来思考,并讨论了鬼神、生死、时光等哲学命题。“仁”下植于人性,上合于“天道”,而“性与天道”是孔子学说中最高深的部分。
《新论语》书中列入的“核心篇”五十章,“路径篇”八十七章,“实践篇”一百一十六章,“例证篇”一百四十章,“哲思篇”二十六章,这几乎涵盖《论语》80%以上的内容,也梳理出孔子“仁”的整个思想体系。如此从理论、理念到实践、实例,有利于攻克“仁”这一难关,而学生读《论语》就不仅能“升堂”,还可以“入室”了。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得找到好的读书方法,努力把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情境,和学生一起去攻坚克难。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