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因智以造艺,因艺以立事。
——徐幹《中论·艺纪》
知识永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教育的方法多样,但目标并无二致。考察各领域为人类知识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们都具有高度的文化修养、灵敏的感受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娴熟的技能,以及对所做的事业的无功利、忘我的兴趣或内在强大的动力。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这些品质的人才。柏拉图认为“艺术必须是教育的基础”。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认识世界有理论、实践与生产三种模式,后两者均属创造行为,其典范是“一种创造能力,涉及真正的推理程序”的艺术,而由此产生的作品是“一种(独立于物质的)工作秩序”。
我国目前的教育,不能说不重视艺术。相反,似乎过于重视艺术教育了。各类大学,如林业、石油等学校,都办起了艺术学院,报考艺术专业的人数惊人,仅笔者所在的中国美术学院,近年的报考人数最高时竟有9万多。就全国而言,在办学规模和学生数量上,中国艺术教育超过了古今中外的任何时期与国家。
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早年学过钢琴与绘画,毕生对艺术充满兴趣。他临终前感叹中国当前教育的致命问题出在艺术与科学的分离。按照目前艺术教育的红红火火,根据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历史经验,应能激发出无穷的创造火花,怎么反使钱学森这代杰出的科学家如此悲哀,叹息中国现行教育制度妨碍创造性人才培养呢?怎么会使我们的时代如此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呢?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特的现象,其问题的症结恰恰在于缺乏对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价值即智性的正确认识。
在艺术繁荣的背后隐含着艺术教育的贬值,也隐含着对艺术价值的畸形判断。出于特殊的原因,中国当代许多艺术家的确很富裕,即使一个普通的画家,其富裕程度都可能是历史上哪位伟大的艺术家也不敢梦想的。据说,拉斐尔是西方艺术史上最有钱的画家之一,其资产只不过是座大房子,里面雇了几个佣人而已。艺术史常讲述的感人故事是:往昔伟大的艺术家不计金钱,甘愿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潜心创作,志在为后世创造无价的艺术杰作与精神遗产。艺术史讲述的与之相反的教训是:当艺术家染上铜臭味时,就会沦落于庸俗而衰竭。伟大的艺术作品是无价的,而这种无价的价值是精神价值的体现,因为艺术给予我们的享受光靠金钱是买不来的。我国目前的艺术致富,并不是因为艺术本身的原因,而是其他特殊的社会现象所致。这种现象一方面误导了人们对艺术的看法,另一方面侵蚀了艺术教育的根基。
更耐人寻味的是,从形式上看,我们似乎不乏对普及艺术教育的重视,大学除了成立艺术院系之外,还有艺术中心。教育部实施了“高雅艺术进大学”的宏伟计划,文化部推行了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