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与李云迪可以说是取得了全世界范围内最大的成功。但在更高层次更深意义上来看,他们的成功还可以更上层楼。近期赵世民在《音乐周报》上写了关于郎朗的文章,建议他搞古典诗人系列、文物古迹系列、先贤哲人系列的作品创作,担起“创和率中国钢琴学派的使命”,做到“在钢琴界,世界就得听你说话”,希望他最终成为“一个伟大的精神领袖”。这是多么深刻的期盼,假如成功,又将是多么世界性的、历史性的成功啊!
我们不能把成功狭隘理解,同样,也不能把学习和提高修养狭隘理解,否则无法解释不识几个字的民间艺人能成为大师的问题。“戏比天大”是常香玉挂在嘴边的话,也是挂在北京人艺排练厅里的一幅字。真正想把自己的戏演好唱好的优秀演员,他们针对自己行当本身的钻研学习,是极端认真和深入的,这种高度和深度绝对不是随便就能达到的。梅兰芳为了练眼力,用养鸽子的方法。盖叫天练眼力,用火柴棒撑眼睑的方法。马连良练眼力,用点香火的方法。看起来他们只是在练技能,实际上,这些独特方法的背后,是他们向着更深入更本质的层次学习的表现,他们的学习和提高修养主要表现在专注、努力和刻苦。这一点正是现在很多学艺者难以企及的,尤其当今的花花世界,分散人注意力的东西太多了,诱惑人的东西也太多了,每天二十四小时里真正能够花在自己专业上的时间与精力,又能是多少呢?
还有两个例子来注解我刚才的说法。一个歌手在参加电视音乐节目时,绞尽脑汁茶饭不思地进行歌曲的重新编配,其努力也换来了节目导演对他“你是天才”的称赞,但最终场上的表现却难尽人意,一首李宗盛看似小歌却内涵深刻的大歌《山丘》,被弄成了技术堆砌看似大歌却浮躁花哨的小歌,人生历练的山丘变成了小孩过家家堆起的小土坡。这位歌手十分的努力换来这样的结果,就是因为学习和修养不够的原因,弄不清改编歌曲的重心不在技术,而是要依据歌曲最基本的情感基调。另一个例子是杨燕迪在FM94.7节目里对巴赫《哥德堡变奏曲》的解读中,说此曲有些美是属于耳朵听觉的,而有些美,却不是能够用耳朵听出来的,当你能够阅读谱子、亲自演奏、学习西方音乐史、了解音乐风格的流变与时代的变迁,才能更多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这首作品,如果没有刻苦与大量的学习,综合地提高自己的修养,你还真不知道巴赫作品的美,能有那么多方面。
来源:钢琴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