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读书、多学习、多探究、多思考,提高自己的全面综合修养,这是无数的长者、老师以及书本告诉年轻学艺者的忠告,但能够听进去的并不多,真正潜心下来努力学习者更少。最近全国各地艺考陆续开始,笔者偶然听到两位候考学生的家长对此问题有意无意的讨论,大致意思是说,这种提高修养的观点只是个伪命题,只要咱脸蛋好看,嗓子好听,就不愁以后学不出来。他们搬出的例子看起来也非常具有说服力:《中国好声音》三届冠军都是小年轻,他们能读过几本书?豫剧大师常香玉,又能读到硕士学位还是博士学位?这样的论调以及例子,还真是吸引了一帮家长的附和。
用好声音的冠军拿出来当论据,首先暴露的是一种心态,那就是学习艺术是为了名与利,这本身就是不健康和不正确的。关键的讨论在于:没读过多少书就能成功和要想成功必须多读书之间存在悖论关系。我们不否认能取得“好声音”的冠军是一个人成功的标志,古典音乐界也一样,李云迪能取得肖邦大赛的冠军,也是他成功的标志。但我想这样的成功,更多只是一个人的天赋与可能性被肯定的标志,在业界资深人士看来,授予其冠军称号,类似于“孺子可教也”的点头默许。这种成功也只是一个阶段之内的被肯定,离更大的、更本质长远的成功,还相差甚远呢!导师在授予选手冠军称号时,都会说这只是一个开始和起点,选手手握奖杯时也会鹦鹉学舌地说这只是我的开始与起点。不过遗憾的是,导师说的话是以其人生积累出来的认识与感叹,选手则只是鹦鹉学舌来逢场作戏。接下来很多获奖者不一定能够按导师的教导来严格要求自己继续潜心学习,甚至早把这些话忘到九霄云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