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l回到首页|加入收藏|
国学文化
清明时节
日期:2017/3/31 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未知 点击:0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年临近清明,总会想起唐人杜牧的诗《清明》。但在我进京度过的近半个世纪里,即便清明时节也常有纷纷细雨,但走在喧闹的长街,却从未有过“欲断魂”的感觉。直至2011年我在故里造了几间新屋,每年早春都回老家住些日子时,才得以在清明节前踏着泥泞的田间小路去上坟祭祖,真正进入杜牧诗中那样融景伤怀的感情世界。
 

  在我家乡,至今还保持着“过清明”的习俗。所谓“过清明”,就是一种家庭祭祀仪礼。这种祭祀仪礼,并非一定要在清明当天举行,但每家务必择日于清明之前,否则就会背上“不孝”的骂名。“过清明”这一天,出嫁或招赘在外的亲人,都要回家来团聚。祭祀开始之前,先是要做一餐好菜。菜品荤素搭配,不得少于八种。其中的鱼,还必须是一整条,不能切成块来烧。菜烧好后,一盘盘摆上供桌。供桌是古色古香的正方形八仙桌。一般只有坐北朝南的一方摆两张有靠背的太师椅,以示供辈分最高的两位亡灵入座。东西两方,各摆一张长板凳,以示若已故的亲人超过四位,就可在长板凳上挤着入座。而南侧一方,因桌端正中摆的是香炉,香炉两侧又各摆一只烛台,所以此侧是不摆凳椅的,但此侧地上必摆一只蒲团或软垫。祭祀从点燃红烛和上香开始,先是给桌上的一只只酒杯斟满自家酿的米酒,以示请亡灵入席。随后一家人依辈分年龄大小为序,逐一叩拜作揖。稍待片刻,供上两大碗米饭。再等十多分钟,一家人再依次叩拜作揖,以示冥宴散席。至此,祭祀尚余最后一个环节,即转向室外,到已故亲人的墓地去祭扫、缅怀,焚烧纸钱、“金条”、“元宝”及诸如“冰箱”、“彩电”、“空调”等各种花样翻新的纸质祭品……乡亲们说,只要一年年如此续上了“香火”,这户人家就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
 

  我家每年“过清明”,要去祭扫两个墓地。一个是我父亲和母亲合葬的墓地,一个是我伯母的墓地。我祖父、伯父、小姑奶奶病逝于上世纪40年代,祖母则是饿死在上世纪60年代初。当年他们都是带棺木的土葬,原本各有一座土坟。但到了十年浩劫期间,人民公社“以粮为纲”,为扩大耕地面积,奉命搞起了“平坟”运动。因经历“大跃进”和“三年困难”时期,木材奇缺,“平坟”演变成了“掘坟”。凡由公社平坟队掘出的棺木,须一律归公。当时我父母正值壮年,抢在公社平坟队之前,靠亲友们帮忙,先把我祖父母、小姑奶奶和伯父的坟掘了,将他们的遗骨分装在四个陶罐里,深埋到自家屋后的菜园(自留地)里。掘出的棺木就留下自派用场了。据我招赘在他乡的两个弟弟说,他俩当年的“嫁妆”中,有的家具就是用棺木做的。谁都明白,自掘祖坟是大逆不道之举,用旧棺木做嫁妆也很不吉利,但在那“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贫困年代,实在是被逼无奈,不得已而为之。去年,我是和三弟和小弟祭扫了父母亲的坟墓、伯母的坟墓之后,回到自家楼后的菜园,给祖父母、小姑奶奶及伯父烧纸钱的。一路上,他俩向我说起当年“平坟”运动中悲痛欲绝的往事,不禁潸然泪下,瞬间陷入了“欲断魂”的境地!

0
【延伸阅读】
 
 
热点排行
 
焦点图文
 
忻州晋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 www.xzysjyw.com 2014-2026 备案号:晋ICP备13002475号-8
公司地址:忻州市建设北路 联系电话:13994138405 QQ咨询:627297315 电子邮箱:houjinming@163.com
技术支持:晋欣科技 在线QQ:8513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