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板桥六十岁那年,为自己写了一副寿联: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定欲成仙,空生烦恼,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已多。
这副对联是郑板桥叙怀言志之作,字里行间可见他的人格画像。这一年,郑板桥已经在潍县为官七载了。几年来他吏治有为,清廉如水,爱民如子,受到百姓的爱戴,在诗画上,也有所成就。但欲辞官归田的想法也是愈发明显了。写下对联后的第二年,他便去官离开潍县,从此与书画往来、以诗酒唱和

将目光重新放在这副对联上。对联内容极妙,形式也颇有意趣。其中上联的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与下联的只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常常被人摘出单独作联,更加显出对闲适清净的渴望。而上下联除但使和只令外,其他三组四字词语互为对仗,恰似鼎足而三,这种对偶形式就被称作鼎足对。
鼎足对,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对仗形式,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有且只有三句对仗,它们互为对偶,如鼎之三足,它还有个俗称,叫三枪。
鼎足对在元曲中最为常见。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鼎足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富有排比之气的鼎足对,用简练的语言将秋日黄昏之景一一描摹,意蕴深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