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l回到首页|加入收藏|
国学艺术
欣赏诗歌的4种“美”
日期:2018/3/24 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未知 点击:0 
 
 

诗歌是人类文明中最精美的门类。如果从《诗经》算起,它拥有至少三千年的历史。“诗”一直被奉为教化万民的首要方式,亦即“诗教”,位居“六经之首”。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尤其是在科举制度推动下,诗歌的各种属性都达到了极精美的地步。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近百年来“诗道”不断衰落,给当代人的诗歌欣赏带来困难,常见的诗歌鉴赏模式又很难真正从诗歌的内在出发,难免隔靴搔痒甚至缘木求鱼。那么,欣赏诗歌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应该是怎样的呢?

意境之美

意境之美是诗歌鉴赏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传统诗词魅力的核心所在。

诗歌的职能是书写人类性情,这在《毛诗大序》《诗品》等诗歌理论著作中称为“吟咏性情”,离开这个宗旨,就是对诗道的背离。因此,在欣赏诗歌之时,首先是要欣赏字里行间所充满的人性人情之美,也就是意境的“意”,同时还要关注赖以寓意的“境”。

诗歌的内容概括起来有4项:情、景、理、事。“情”即情感,“景”即景物,“理”即事理,“事”即叙事。这其中叙事诗比较少,情理属于“意”,景属于“境”。

意境是意和境的融合。意即性情,指人的思想情感;境即自然环境,指万物的形象。大而化之,便涉及中国文化的一个宗旨:天人合一。这里所说的“天”,是指天地自然,不单指天文意义的天。人是天地间的万物之一,应该融合于自然之中,其精神,亦即思想情感,也应与所处的生存环境相融合——这个融合体就是意境。

以“吟咏性情”为本职的诗词中,有大量描写自然景物的“景语”,诗人写这些景语,不是为了“写生”,而是为了寄托情感。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寄情山水”等均是这个意思,诗家称之为“比兴”“寄托”。相比直抒胸臆容易导致直白浅露,比兴寄托更具有艺术美感,更加含蓄深厚、耐人寻味。比如,杜甫的“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秦观的“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姜夔的“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等,都是寄情于境、情景融合的优秀诗句,正如《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当代人多生活在城市之中,远离大自然,在欣赏诗歌的时候,更应该随着文字走进田园山林,从中获得“意”与“境”的双重享受。
    意境是一个统称,事实上,自然环境中有万千物象:日月星辰、山川雨雪、花木虫鸟……诗人不可能在一首诗中驱使万象,只能是用其合意的一个或几个“象”,将需要抒发的“意”寄寓其中。于是,诗人笔下的物象就承载着作者的情意,形成了一个意象,无数意象又组成了意境。我们所熟知的意象,如李白笔下带着“游子意”的“浮云”、含有“故人情”的“落日”,杜甫笔下“溅泪”的“花”、“惊心”的“鸟”,王维笔下载着“相思”的“红豆”,白居易笔下盛满“别情”的“原上草”……均是如此。

需要说明的是,古典诗歌普遍存在忧患意识,包括伤时感世、伤春悲秋、离愁别恨等内容,往往被当代人误判为消极、悲观,其实这反而是一种事业心和重情义的表现。试想,一个人事业不立而无慨叹,与亲故分离而无别绪,远离故土而无乡愁,这是怎样的人呢?即使是及时行乐的内容,实质上也是珍惜生命的表现。时光和生命的流逝是全人类的无奈,所以这种感叹才会大量出现在诗歌当中,正是因为“生年不满百”,才应该“为乐当及时”。

0
【延伸阅读】
 
 
热点排行
 
焦点图文
 
忻州晋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 www.xzysjyw.com 2014-2026 备案号:晋ICP备13002475号-8
公司地址:忻州市建设北路 联系电话:13994138405 QQ咨询:627297315 电子邮箱:houjinming@163.com
技术支持:晋欣科技 在线QQ:8513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