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影视的表演则是片段式的,表演的错误和不到位可以通过在此拍摄来弥补。它的最终目的是将这些“片段”组合成一个整体。所以影视表演在连续性上的要求不如话剧那么高,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即演员如何衔接情绪。可能上一场是拍摄婚礼,下一条即是拍摄葬礼,演员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绪中来去自如,这也对演员的“入戏”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虽然有诸多操作上的区别,但话剧表演和影视表演还是有很多共通之处。
首先,无论是话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都属于表演这一艺术范畴,他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塑造一个完整、饱满的角色,以契合剧情的表意。在理解角色方面,话剧表演和影视表演没有区别,都要进行深入的研读和推敲,直到能够体会角色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体验到十分,演出十分,就是好角色;体验到三分,演到十分,就会假大空。
其次,剧作风格决定表演样式。无论是话剧作品,还是影视作品,都有悲剧、喜剧、正剧之分,在不同的剧种中,表演的风格都要做相应的调整。
我国的表演艺术教育以前苏联戏剧大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的“斯氏”表演体系为主,斯氏的表演体系注重“体验”,注重由内向外开发角色,先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再把角色的内心世界外化为动作和台词,正如斯氏本人说的那样:“如果说历史世态剧的路线把我们引向外表的现实主义,那么,直觉和情感的路线却把我们引向内心的现实主义”。
扮演话剧《那一方灿烂星空》中王庆平一角时,就恪守了这一由内而外的表演原则,对王庆平的内心进行深入的理解,再外化为舞台上的表演。剧中,王庆平要面对大妈、将军、连长、士兵四个个性迥异的人物,我就仔细推敲了王庆平与这些角色关系的疏近,从理解人物关系着手,让我在不同的场次里做到更准确的表演。
影视表演也一样。在电视剧《特战先锋》中,我扮演地下党员“书生”一角。但这个角色不同于以往我们见到的大义凛然的革命工作者,他为了隐藏自己的身份,总是收敛起自己的智慧,用“若愚”演绎“大智”。在仔细地推敲了角色的所思所想之后,我决定以“冷幽默”的形式去扮演这个角色,外表寡言冷语,内心机灵、忠诚,最终这个角色获得了观众的认可。(来源 中国艺术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