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l回到首页|加入收藏|
绘画
梵高画得最多的两个题材
日期:2018/11/16 9:32:45 来源:人民网 作者:未知 点击:0 
 
 

      原标题:梵高画得最多的两个题材

    《自画像》

      梵高自1886年至1889年间共创作了41幅《自画像》,其中油画为37幅。除了一幅作于1888年8月的全身像,其他都为半身像。由于没钱请模特,梵高只好对着镜子画自己。另外,他也将此作为审视和认识自己的途径。因此,欣赏梵高的众多《自画像》不仅能够了解他绘画技法的发展变化,也是了解画家思想状态的一个捷径。

      初到巴黎时,梵高的画风还属于早期的“灰暗期”。也许是受到荷兰绘画传统的影响,这个阶段的《自画像》人物和背景都以深棕色为主,眼神中也透露出一丝无奈和困惑。

      随着与巴黎印象派画家的接触与交流,梵高的画布变得明亮了,画面五彩缤纷,笔触充满活力十足,就连眼神也变得镇定而自信起来。

      在接触到了法国点彩派画家修拉(GeorgesSeur at)的作品之后,梵高借鉴了用彩色圆点进行色彩过渡的技法,他的《自画像》中也出现了很多斑点。

      随着梵高对色彩认识的逐步深入,圆点逐渐变成了线条。《自画像》中人物的面部和背景都出现了鲜艳的平行线。

      梵高曾经阐述过他对色彩的理解,认为黄色代表激情,蓝色代表冷静与安全感,而红色则意味着激烈冲突。他最不喜欢绿色,认为它代表了罪恶感和灾难。因此,他以黄色和蓝色为主的《自画像》往往是在他生活的相对平静期(或试图使自己平静下来时)创作的。而以红色、绿色为主色调时,大约就是他的躁动期了。

      在他后期的《自画像》中,以往平行的线条变成了翻转的旋涡,极富动感和神秘感,眼神也变得空灵而深邃了许多。也许此时梵高的内心也已经超然物外,和他理想中的《星夜》越来越接近了吧。

      1889年9月,梵高绘制了最后一幅《自画像》。他一改过去不修边幅的习惯,专门剃了须,梳理了头发,眼神中也收敛了过去的执着与焦躁,流露出无限的柔情。这一幅画是他送给妈妈的生日礼物。此时,距他自杀仅有10个月。

      《播种者》

      梵高一生最崇拜法国画家米勒(Jean-Fran·oisMillet),最喜爱米勒的《播种者》。其实“播种者”的故事来源于《圣经》。在《路加福音》(路8.4)中,耶稣把传教比喻为播种:“有的种子播在路旁,被人践踏,被鸟啄食,有的播在乱石岗、荆棘丛,种子一长出来就枯干了……而播撒在好土里的,则能结实百倍。”

      梵高曾如此评价米勒的《播种者》:“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而所谓的“象征意义”,其实反映了梵高的宗教情结。他把绘画当成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就如同传播福音、播撒种子一样,经历无数失败后依然初衷不改,相信一定会有种子播撒在好土上。

      他仿照米勒的原作画过三十余幅《播种者》,数目仅次于《自画像》。充满希望时,他的《播种者》将种子播撒在广阔的农田上,画作色彩也十分鲜艳。失望时,《播种者》变得色彩暗淡,甚至将种子撒在杂树丛中。

      梵高的宗教情结在《有〈圣经〉的静物》表现得更加明显。1885年,他跟父亲因为对个人事业和信仰的看法不同而经常冲突,不久父亲病故,他陷入深深的自责,10月就画了这幅《有〈圣经〉的静物》来寄以哀思。

      画中翻开的《圣经》隐约可以看出是《旧约·以赛亚书》第53章的一页,讲述先知以赛亚预言即将到来的救世主是什么样子:“他被人藐视、厌弃,没人尊重他……(可正是)因为他受的鞭挞和刑罚,我们才得以医治。”这句话好像是梵高经历苦痛后的自我安慰,也仿佛是在与父亲争辩,更像是一则预言——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他伟大的艺术作品成为医治心灵的良药。


0
【延伸阅读】
 
 
热点排行
 
焦点图文
 
忻州晋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 www.xzysjyw.com 2014-2026 备案号:晋ICP备13002475号-8
公司地址:忻州市建设北路 联系电话:13994138405 QQ咨询:627297315 电子邮箱:houjinming@163.com
技术支持:晋欣科技 在线QQ:8513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