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问过我学美术朋友一个问题,学美术到底有什么用?

朋友当时告诉我一个答案至今记忆犹新:“如果你不是想从事绘画相关行业,它是没用的。但它培养了你对这个世界的艺术,历史文化的理解,小到还能改变穿衣搭配。这些都能在你情绪波动最大的时候,成为你的寄托,发泄的出口。”
所以,当我有了孩子之后,我希望“绘画”也能成为他的另一个世界。在生活太残酷的时候,可以提笔画个风花雪月,而不是去抽烟喝酒解忧愁。
著名画家鸟居昭美在自己的美术早教书里,详细地讲解过孩子画画的发展规律。大概到了三岁,孩子才开始有意识的画画,每幅画都有其特定的故事,只不过表达形式都是圆。五六岁的时候,已经可以画出头足人像,和一些线条组成的房子之类。七八岁的时候,会从正面、侧面,后面三个方面去画人。
对于九岁以下的孩子,画得不像,画得丑,画得光怪陆离,都是正常的。老师这时候不应该用“像不像”“好不好”去评价,而是让孩子讲出他画中的故事,比如“你这幅画很特别,可以和大家讲讲吗?”

梵高曾经说:“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能感受到苹果里面的果汁正把苹果的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在为结出自己的果实而努力。”
而每一个还没有被刻意雕琢的孩子,他的画里都是这些故事和情感。
优秀的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专注力、判断力、理解力等,甚至包括社交能力、执行能力和领导能力等。
审美教育则更应该侧重于培养想象力、创造力、观察力、表现力、联想力等涉及领悟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内容。
(来源:中国艺术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