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新时代中国艺术的特征固然必要,但相对而言更加要紧的,毕竟还是如何面向未来,即如何把握新时代中国艺术的未来。而新时代中国艺术的未来又是同新时代中国社会的未来这一整体紧密相连的:既是它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整体过程的一部分,同时又是对这个整体过程本身的富有审美魅力的象征性形式。
由此,新时代中国艺术正在面临一系列新挑战或新课题:首先,需要以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去象征新时代中国人的身体与精神状况。既然新的社会发展时代已经明确了其总任务,那么中国艺术就需要深入这种新生活中去体验和表现人民的建设热忱和发展愿景。其次,具体地说,其中一个重要而又迫切的新任务是深入理解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业已转变的社会主要矛盾在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按我的初步体会,这个有待于深入理解的新矛盾的核心点在于,一方面是人们的美好生活或幸福生活愿望越来越旺盛,这固然是来自人们与自己的往昔生活水平相比,更来自于与同一世界的先进国家生活水平相比,从而体现出开放时代人民美好生活愿望的愈益高涨的高标准;另一方面则是物质生产水平和精神生产水平的区域差异、城乡差异、群体差异、个体差异及国际差异等的继续存在或加剧,也就是社会发展中的种种差异依然存在。确实,带着美好生活的中国梦去放眼日常生活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势必会激发起种种精神或心理层面的“不平衡”“不充分”体验,进而会推演出无数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人生“活剧”,从而为艺术家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假如这种新矛盾必然贯穿于13亿人民的日常生活过程之始终,那就势必成为艺术家创作艺术精品和人民群众欣赏这些艺术精品的不竭的精神原动力。再次,创造出足以成为这个新时代的象征形式的艺术精品或艺术杰作,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未来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必然需要和期待有真正的“扛鼎之作、传世之作、不朽之作”问世,成为这个激动人心的新时代的标志。最后,特别要紧的一点在于,让中国艺术真正走出去、立得住和叫得响,产生真正能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地位和声誉相匹配的一流艺术精品及其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品牌效应。特别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虽然要由我们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去做自我评价,但假如能够在国际艺术界一定范围内获得普遍性公认,那必然更有公信度和说服力。这样的“文艺高峰”不仅仅是属于中国的,而且还应当同时也是属于世界的。而在这方面,中国艺术还有开阔的发展与影响空间有待于开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谓任重道远,必须加倍努力。
说到这里,作为艺术学界从事艺术理论评论及其人才培养工作之一员,我意识到自己更有必要立足于艺术学理论学科专业这个岗位去思考为新时代中国艺术做点什么。如何运用艺术理论、艺术史、艺术批评、艺术管理、艺术产业、艺术教育、艺术传媒或艺术遗产等领域的知识和智慧,去倾力捕捉和反思新时代中国艺术状况及发展趋势,并悉心探索它通向中国艺术新时代的美学征兆或可能性,为此而在其中做出自己的一份微薄的艺术学建树,恰是应当努力的方向。
(来自: 中国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