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五指执笔法的弊病与三指半指笔法
唐人张怀瓘在《评书药石论》中言:“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康有为也曾言:“书法之妙,全在用笔。”元朝大书法家赵孟頫,更有“用笔千古不易”之说,可见毛笔的使用方法是何等的重要。古往今来,众多的书画家积累了众多的用笔方法,这些经验对后来的学书者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但纵观几千年的书法史,并没有一种用笔、执笔方法被固定下来,成为“标准”的用笔、执笔方法。实则执笔、用笔的方法本无定法。执笔之法是个体在不断临习研究传统优秀范本的同时,通过解读古人的用笔方法,久而久之,养成自己的一种习惯手势,而有别于他人,形成自己的书写风格,达到“有法而无法”的境界。
“凡学书字,先学执笔”。古人在讲授书法时,先教授握管执笔的方法,这对于初学者相当重要。初学者尤如处子,“法乎其上”,受益终身;反之,入手不高,养成一种习气,终生难有作为。
沈尹默先生的“五指执笔法”流传甚广,并被广大的初学者机械接受。近十年间,一些著名的书画家、书法艺术研究者对“五指笔法”提出了质疑,并否定了它的合理性。在书写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五指执笔法严重地束缚了书写的灵动性,使心手不能相应,无以表现书写过程中常见的“顿、挫、驭、蹲、跷、韧、趯、按、揭”等用笔方法。写中小字时,线条难于表达灵动跳宕的笔致;写大字时,虽有助于发力,但点线失之呆滞、僵硬。在临习唐楷时,更易发现其用笔僵死的痕迹。用于绘画,则无一笔可见灵动,目前,尚无发现哪位大画家使用过。
所谓“五指指笔法”,即:(厌)、押、钩、格、抵、将五指分工,各司一职。(见图一)
(厌):拇指肚紧贴笔管内方,斜而仰。
押:食指第一节斜俯钩住笔管外方,与拇指相对。
钩:中指的第一、二节弯曲钩住笔管。
格:无名指用甲肉之际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钩向内之笔管挡住,起推挡作用。
抵:小指紧靠无名指,以帮无名指推挡。
试以形象的思维分析一下如此将五指分工,各司其职的执笔,就如同一根电线杆子立在那里,周边紧紧捆绑着五根支柱,那杆子一定是立得很牢固的,要想扭转一下却不容易,非得重新松绑不可。弊病其一,创作书法作品毛笔的使转,在于笔势的灵动性,如此将五指分开,自上而下较大距离的将笔把住,实际形成了上面以拇指与食指为执点,下面以中指与无名指、小拇指为执点的两个执点,从物理学上分析,在两个支点上的一根杠杆是无法做周边运动的;弊病其二,中指的第一、二节弯曲钩住笔管,更将笔管把握得进入了僵死的境地,从生理方面考虑,如此的“弯曲钩住笔管”也不舒服;弊病其三,林蕴《拔镫序》中引卢公语:“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书法中的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实力,应属于心理范畴上的“力”,是谙熟用笔方法的一种“巧力”。如此小拇指“紧靠着无名指,用力将笔管挡住”,试问一根笔管有多重,何苦用此蛮力,如临大敌。君不见巧女绣花,飞针走线,使笔亦如此。民间相传献之少时临池,其父由背后忽抽其笔而不失。且不说这故事的真实性如何,关键是你怎么来理解执笔“虚与实”的关系。其实执笔的方法如骑自行车握把一样,初习者往往胆怯,将车把握得紧紧的,骑上去忽左忽右的摆动着。熟练以后,谁还会想着如何握把执车,自然而然罢了。使笔亦如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