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定了“五指执笔法”的合理性,那么我们就要找到另一种更接近于自然合理的执笔方法。古人常见的执笔方法有两种:一是三指单钩法,即拇指与食指执管,食指在管外钩向拇指,中指抵管,亦如今天常见的钢笔执法,此法在书写小字时颇为灵便;二是三指双钩法。即拇指外拓,食指、中指同在管外钩向内,三指均以第一节指肚执掌。无名指、小拇指屈而虚悬。此法宜于表现流动跳宕的笔势。如何才能寻找到一种广义上的执笔方法呢?已故书画家我们已无从考察其执笔的手势,但从当今有高深造诣的书画家那里,我们会直观的发现,他们有一个共性的执笔特点,就是手随心运,方便而已。不管执笔的方位如何,总是依靠拇指、食指、中指的前节,轻执笔管有意而无意地“捏”着。唐突地请教其执笔方法,大都谔然,不知执笔!启功先生为当代著名的书画家、教育家,其执笔如“筷法”的理论,恰当巧妙、通俗易懂地说明了执笔的道理。“筷法”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正如人吃饭的时候谁还要讲究一下拿筷的手势与方法。二是合理方便的拿筷方法,亦即以拇指、食指、中指的前节执筷,使其开合自如,轻重自如。王镛先生曾说:“在书法篆刻中怎样执笔、用刀,没有一种统一标准,大家只是依凭自己的习惯,顺手,便于表述自己的创作意象而已”。观王镛执笔,他执管偏上,轻轻地提着,基本上是三指双钩法。无名指,小拇指虚悬。此外,我们也可跳出书法这个圈子来看看画家们的执笔。他们在执笔时完成处于无意识状态,随着画面变化的需要,不断地变化着执笔方法,皴擦点染,提按顿挫,随意而发。大家都知道书画同源,亦真切的看到“画家字”里面那种“正宗”书法家所不曾拥有的洒脱、俊逸,其线条灵动丰富的变化,让我们书家赞羡不已。这种丰富的笔意与执笔方法的合理性是否有直接的关系呢?
根据古人留下的理论,结合今天我们见到的书画家们的执笔方法,我们发现了一种新的执笔方法,我姑且称其为“三指半”。即:拇指外拓,以食指、中指第一节指肚同时向内钩住笔管,无名指甲肉半虚实地靠着笔管,起稳定和推挡作用。
“三指半”的妙用,关键有三;其一,拇指、食指、中指相向执笔,指与指之间距离不大,可成为一个支点,任笔管在此支点上做周边运动;其二,三指执笔位置,均以指肚执笔,并不似五指执笔法“中指的第一、二两节曲钩住笔管”,更宜于笔管的灵动使转;其三,无名指的妙用,大大加强了线条的丰富性,在流美跳宕的笔势中,无名指无甚用场,虚执;在沉稳老辣的笔势中,在点画形质的规整中,无名指就得靠上去,稳定、推挡、加力。在此,它就同其他三指一样,实执。故名其曰:“三指半”执笔法。
法无定法,定法不是法。在理论上愈是合理的,哪怕是近似科学的方法,离艺术都相去甚远。同理,任何先进、科学的执笔方法都替代不了流美的线条。法,只是一个正确的启迪过程,渐入佳境,心手两忘,有法而无法。(来源:中国书法教育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