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阅读力
政府扶持 各方引导
在人们阅读过程中,阅读形式常被认为会影响阅读的品质。徐楠认为,阅读是一种综合性体验,翻书的乐趣是屏幕取代不了的。郝大超也认为,对于高品质图书,读者更偏爱阅读纸质版。
不过,比较亚马逊发布的电子书2017年度阅读榜单和三联韬奋书店销售量前列的图书,书目区别并不太大。
杜嘉认为,数字阅读的优势是便捷、海量、实时、方便,纸书则在深度阅读、研究型阅读方面占据优势。“泛阅读和深阅读应该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他说,“电子出版也有很多正式出版物,二者只是载体不同,没有内容区别。”
“政府应继续加大公共数字文化建设,购买更多公共数字文化产品。”杜嘉同时建议,应继续扶持实体书店成长,可实行低租金甚至零租金,并把实体书店建设与城市规划结合起来,明确各个城市的实体书店保有量。
他表示,现在很多移动应用中充斥低俗、玄幻类作品,应强调出版社、平台的责任担当和创新,引导积极向上、有思想深度的出版物占领市场。
徐楠提醒,如今各级政府推进文化建设速度很快,但不能忽视质量,更不要违背文化发展规律、学术研究规律。他举例说,一些基础性阅读文本如翻译作品质量不高,主要原因是缺乏有力支持,使译者无法静下心来翻译,造成一些普及性文本数量很多但精品很少。
“提高人们文化阅读水平,每个相关环节都不可或缺。”徐楠表示,相关部门应做好规划,建立健全相关保障制度。他建议从基础教育环节抓起,将初中等教育贯穿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同时建立活跃而宽松的民间平台,让高等教育从事者有情怀和兴趣做文化普及工作。
在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保持住人们对文化阅读的兴趣同样重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文学、文化大师的榜样作用明显。刚刚过去的2017年,语言学家周有光、红学家冯其庸、诗人余光中相继离世,留下无尽叹惋。
“大师对一个时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他们的学力、扎实研究成果、人格、人生追求和境界,都会让人们对学术、对文化产生‘了解之同情’和亲和力,进而提升人们伦理道德水平和思想境界。”徐楠举例说,冯其庸的红学著作很多人没看过,但他在商品经济浪潮中全身心守护中国传统文化,这种精神本身就具有普遍意义。“每个人都应该尽好自身责任,向大师看齐,这个时代才可能出现更多大师。”
“文化越喧嚣,读者越需要安静和安宁。”郝大超表示,正如全民阅读倡导者聂震宁在其《阅读力》一书所说,阅读力是一个人的学习力、思想力和创新力,贯穿人的一生。对读者来说,应选择品牌出版社出版的图书,追求高层次作品,提升阅读品位和层次。“只有人人形成阅读能力,对真善美有所感悟,对文化生活充满渴望,整个国民文化阅读状况才可能实现根本性改变。”
(来源:人民日报海 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