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则表示,由于父母是老师,他能够得到比较好的家庭教育,受到来自家庭和同辈人的影响是差不多的。
调查中,36.2%的受访者觉得同辈人对自己的影响超过了父母和老师,40.3%的受访者觉得没有超过,23.6%的受访者表示说不好。
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心理学系副教授韦庆旺告诉记者,小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一个教师影响、同辈群体影响逐渐上升甚至超过父母影响的过程。“到青年时期,同辈群体影响已经很大了,因为他们更多地以同辈群体为参照,跟同辈群体交流,很多事情已经不跟父母和老师说了。这种影响是必然的,如果一个青年主要还是受父母和老师的影响,反而不一定是好事”。
韦庆旺认为,同辈群体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个体自尊、自信的影响。“没有同辈的认可,甚至跟同辈群体不一样,可能都会给个人自尊和自信带来不好的影响”。
57.6%受访者认为同辈人间的适度差距可以激发个人内在动力
上海某高校法语专业学生李玖(化名)对记者说,她学的专业需要平时多下功夫练习,有时她会产生倦怠。“而班上有几个同学非常勤奋,始终坚持,我看到优秀的人在努力,也会受到影响抓紧时间学习”。
袁彤说,父母一直非常重视她的学习环境。“他们觉得校风好的学校,班里的同学也能相互促进。刚上大学时,我妈妈还提醒我说,交友要慎重,尽量多和一些眼界宽广、自律的人交朋友”。
调查显示,57.6%的受访者认为同辈人间的适度差距可以激发个人内在动力,54.6%的受访者认为同辈人之间更容易相互激励和促进。不过,也有57.8%的受访者指出同辈群体之间可能会攀比和出现不良竞争,29.7%的受访者觉得不良的同辈群体圈子会产生负面影响。
李玖认为,孩子幼年时期,同辈群体会发挥怎样的作用,也受家长引导方式的影响。“我小时候并不会主动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中学时还比较叛逆,但我父母没有把‘别人家孩子怎样怎样’挂在嘴边,比较注意教育方式。后来我上大学接触的人多了,也开始有意识地向优秀的人学习了”。
张鹏觉得同辈对个人的影响有时会变成压力,引起攀比,“大多数人都会与同辈人比较,因此个人需要管理好自己的社交圈,掌握度,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
更好地发挥同辈人的积极作用,62.5%的受访者建议家长为孩子选择更好的群体环境,60.3%的受访者认为社会需要为有益的同辈群体交往创造条件,49.3%的受访者觉得学校需要加强德育和价值观引导,38.4%的受访者建议个人要明辨是非、择善而从,远离不良群体。
韦庆旺认为,避免青少年因为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而对同辈群体产生补偿性逃避认同,需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疏导和自尊自信的培养。“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创造包容、多样性、鼓励展示独特自我的氛围,让青年的自尊自信更多建立在个体内在的标准之上。具体来说,可以通过多渠道倾听青年的心声,为他们提供学习以外的、自我表达和展示的平台。加强心理咨询,支持和扩展以兴趣开发和自我展现为目标的各种同辈群体的健康交往”。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