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艺术特点可以清楚地看到:诗与歌原为一体,是文学与音乐在艺术审美层面的有机结合,是人类通过有声语言表达自身情感体验最自然的艺术形式。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诗经》三百零五篇,孔子用琴、瑟等来伴奏、歌唱,也用来教育学生。《墨子·公孟》中“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阐述也说明了,诗原本就是一门可以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多种演绎手法来展现的综合艺术。从历史角度看,两千多年来,我国诗歌艺术与音乐艺术的发展是并驾齐驱的。从《诗经》的雅乐范本、《楚辞》淳朴清新的地域民歌元素,到汉乐府叙事篇章中丰富多样的演唱、伴奏形式,再到唐诗中精雕细琢的音韵、结构特点,以及宋词曲牌中华丽绚烂的器乐化音乐语言的广泛应用、文体与曲体的高度统一等等,可以说,诗歌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具传播效应的文化载体,在很长一段时期里,推动并引领着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潮流。在文化功能与审美理念层面,古典诗歌与传统音乐也有着内在、紧密的联系,不论是礼乐的教化思想、雅乐的审美情趣,还是文人音乐的言志风格、民俗音乐的叙事手法,都可以看作是在诗的艺术范畴下,文学语言与音乐语言的凝练结合与高度统一。
然而,今天我们所能接触到的古典诗词作品,大多只是以文字形式流传下来的。一方面,这是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诗歌作品演绎完整记录文献的严重遗失、损毁,另一方面则是由于我国传统音乐记谱法的特殊性与多样性,造成了古代诗词音乐溯源与音响复原的诸多困境。因此,古典诗词作品的创作初衷虽饱含音乐元素,但如今大多却只能通过朗诵的方式来传承和推广,这不能不说是文化艺术传播中的一大憾事。
音乐的丧失,影响了今人对古典诗词整体风貌的感知、欣赏。中国的古典诗词,如果不从音乐的角度来解读,那就少了品赏诗词的一个天然维度。
什么是诗词吟唱?
吟,《辞海》释为“吟咏、作诗”,就是依着一定腔调缓慢地、拉长了声音,像歌唱似的读,是一种不急不慢,韵律性极强的诵读。唱,是依照乐律发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歌唱。诗词吟唱表演性强,一般都有乐谱可依,是文学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是古典诗词音乐美的升华。无论是古乐谱文献中流传下来的古典诗词歌曲,还是当代音乐家依词配曲的新作,都有着强烈的声音艺术美感。
当前,国学热、诗词热已然成为新兴的社会浪潮,如何更好地将经典与时尚融合,让古典诗词吟唱推广开来,并重新绽放艺术的光彩,是许多文艺工作者的夙愿。在这方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古典诗词吟唱的新媒体传播”作出了不懈的尝试、努力,创作了一系列广受欢迎的古诗词吟唱作品。项目团队借鉴近年来我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乐律学、古谱学、音乐考古学的最新成果,从《瑟谱》《白石道人歌曲》《九宫大成》《魏氏乐谱》《碎金词谱》等20余种古乐谱文献中,辑录出原汁原味的古人歌诗曲调,同时,参考古典诗词吟诵大家们的吟诵作品,积极整理、保存、传承当代吟诵大家的吟诵曲调。通过“古乐谱译编”与“传统吟诵调改编”的手法,项目团队力图将古老的诗词音乐作品,通过现代的记谱方式和专业的音乐编配、制作模式,以及“文人唱诗”的演绎手法,使其重新绽放艺术的美感。一般来说,古乐谱的记录比较简约,只有大概的曲调轮廓,调式、节拍、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都不清晰;传统吟诵调的音乐表现又相对自由,在传唱过程中加入了吟诵者各自的主观即兴成分,曲式结构不甚规范。结合这些特点,创编人员通过对不同版本古代歌诗乐谱的反复对比,和不同专家吟诵曲调的细致研读,选择、整理出艺术性更为丰富的旋律曲调,再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