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l回到首页|加入收藏|
国学文化
从礼仪到致用——古代饮食器具的审美走向
日期:2017/3/10 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未知 点击:0 
 
 

  饮食是与人类生活最为贴近的一件事情。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饮食文化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饮食器具是其物质文化的核心所在。与此同时,饮食器具作为人们生活器用的物质载体之一,所体现出来的造型艺术、工艺制作、风俗习惯、社会功能以及由此反映出的政治生活的阶级性,凡此种种,皆为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内社会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具体表征。

从礼仪到致用——古代饮食器具的审美走向

  萌发设计意识

  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行为,都是以“食”为前提的。在原始社会的初期阶段,生产力低下决定了饮食生活的相对落后。据《礼记·礼运》载:

  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诚然,当时的远古先民尚不懂获取熟食之法,在经过长时间同自然界之间的交互适应之后,逐步认识到“火”对于饮食生活的作用与意义。随着探索与实践的深入,慢慢学会了将动物或者植物放入火中炙烤后再进食之法。除此之外,人们还学会了用适当的媒介物来获得熟食,如石烙与石烹。顾名思义,石烙之法就是将半生食物放在石板之上,然后对石板进行加热。比较而言,石烹也就是在土坑或者是容器内放入食物,后加入适量的水,通过反复加热石块并将其反复投入水中之法,以使土坑或容器内的水沸腾,而后将食物煮熟。虽然上述之法皆笨拙落后,但它表明人们在饮食生活方面已经比茹毛饮血阶段有了跨步式的前进,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映射出那些孕育在饮食生活中的设计意识萌芽。

  日本设计师原研哉曾提出:“如果设计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世界的转变,并形成我们的环境,那么人类智慧的起始也许就是设计的起始。”此言显然是在基于价值意识的源起之上而得出的结论。从原始先民对于生食与熟食的选择之日起,媒介性物质就逐渐进入到了人们的视野中,石坑也好,容器也罢,无不是对空间“无”的获取,从而达到“有”的实现。在这个过程中,既拓展了人的生物本能所未能达到的领域,又是人类智慧通过设计的形式“物化”的真实表达。  

 突出礼仪功能

从礼仪到致用——古代饮食器具的审美走向

0
【延伸阅读】
 
 
热点排行
 
焦点图文
 
忻州晋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 www.xzysjyw.com 2014-2026 备案号:晋ICP备13002475号-8
公司地址:忻州市建设北路 联系电话:13994138405 QQ咨询:627297315 电子邮箱:houjinming@163.com
技术支持:晋欣科技 在线QQ:8513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