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l回到首页|加入收藏|
曲艺
评书的历史源流
日期:2014/9/24 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未知 点击:0 
 
 

  古代说书(可溯之源,先秦时期)
  探索曲艺艺术的源流,常常引用冯不异先生的名言“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这一论断也适用于评书。
  可溯之源和可证之史必有分水岭,一般说来,分水岭就是某个曲种的成型时期,那么,评书艺术的分水岭比相声早得多,大约是在宋代,先从可溯之源说起,“古代说书”当指明清以前。“说书”一词最早见于《墨子·耕柱》篇“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这里的说书并非说唱艺术。刘向《列女传》云,“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主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瞽诵诗或唱曲在先秦典籍中屡有记载,《国语·周语上》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烈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诗箴,瞍赋,蒙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 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行事不悖。《左传,襄公十四年》史为书, 为诗,公诵箴谏,大夫规诲,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百工献艺。这些献曲,诵诗的瞽者是天子身边的奴隶,以诗、曲劝谏,并有娱乐作用,虽为奴隶,地位却非一般奴隶可比,是受到天子宠幸的。
  论及评书的可溯之源,还应提及古代的民间故事和寓言,像脍炙人口的《揠苗助长》、《庖丁解牛》、《鹬蚌相争》、《自相矛盾》、《滥竽充数》、《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如果释为现代汉语,可以说是微型评书。这些民间故事和寓言孕育着大量的评书艺术的因素。如《扁鹊治病》。这是有名讳疾忌医的故事,如果抽掉故事情节,变成这样。扁鹊三次见到蔡桓公,知他病入膏肓,便寻扁鹊不见,死了。轮廓和大意未变。却索然无味。这则故事的魅力来自不断反复,起伏跌宕的情节,这也恰恰是后世评书的神髓。《校人烹鱼》这则故事所体现的幽默感来自内容的讽刺性以及出乎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表现形式,与后世评书一脉相传。《曲高和寡》则以哲理取胜,虽然没有什么故事性,但寓理于事,夹叙夹议,反映的是事物的规律。评书之“评”都有这样的特色。

  除民间故事和寓言外,还应提到的是荀子的《成相篇》什么是成相呢?《礼记·曲礼》云“邻有丧, 不相”。俞樾《荀子平议》引《曲礼》释云:郑注曰:“相谓送杵声。”盖古人于劳役之事,必为讴歌以相劝勉。亦举大木者呼“邪许”之比。其乐曲即谓之相。“请成相”者,请成此曲也。《汉志》有《成相杂辞》足证古有此体。

  《成相篇》共五十六篇,反复运用同一曲调演唱。称之为定格连章体,类似今天的说唱艺术,同时,具有某些说唱故事的因素。
  相声艺术溯源时常常提及《史记·滑稽列传》引用优孟讽谏楚庄王的故事。相声艺术着眼于它的滑稽嘲讽,这里不妨从另一角度,即故事性角度来分析。它的陈述不是直出直入,而是类似猜谜,被称之为“嘲隐”或“说隐”,无非是为引人入胜,与今日评书“扣子”所体现的悬念是一脉相承的。

0
【延伸阅读】
 
 
热点排行
 
焦点图文
 
忻州晋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 www.xzysjyw.com 2014-2026 备案号:晋ICP备13002475号-8
公司地址:忻州市建设北路 联系电话:13994138405 QQ咨询:627297315 电子邮箱:houjinming@163.com
技术支持:晋欣科技 在线QQ:8513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