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岁的孩子就让她去参加培训班,10来岁的孩子就让他去考级,将孩子的艺术教育单纯作为一门技艺的培训,目的直指拿证书,甚至为了应付考级,只教孩子考级内容,而忽视了其基本功的练习,对孩子今后的学习非常不利。
过分注重考级让孩子厌学
琳琳学了三年小提琴,父母对她学音乐要求很严,她十分无奈地向记者抱怨:“我爸妈老让我学这个,学那个,上完课就得做作业,做完作业就得练小提琴,文化科要考,小提琴也要考级,整天像个机器人一样,原本那一点对小提琴的爱好也荡然无存,有的只是厌烦感。”
现在很多孩子的业余时间都被艺术培训占去了一大部分,也许是被迫花在这些原本是兴趣爱好的艺术类学习上的心血太多了,给孩子带来的已不再是单纯的快乐。一些老师反映,学生对艺术类学习产生反感,显然,问题不在于学钢琴、小提琴等本身上,而在于以什么目的和在什么状态下学习。很多学生在一考完某些等级后,就如同完成了历史使命,再也不愿意动一下陪伴他们多年的钢琴、小提琴,艺术教育和家长的投入变成了为考级而考级,孩子和家长所得到的只是一个考级结果,而无法实现艺术教育本身的目的和作用。
艺术教育不能为考级而考级
越城区文化教育局的沈姿娟老师谈到,目前学生参与艺术类考级的现象十分普遍,虽然“考级”本身是积极的,能反映孩子一个阶段的学习效果,但不少家长往往把孩子的艺术学习与将来的升学、考试挂钩,一味地要求孩子考级,这样就抹杀了艺术教育真正的意义,无法真正让孩子感受艺术的文化熏陶、培养艺术特长。
艺术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拿了证书不代表孩子真正学到了多少,而且若以考证为目的,孩子就打不下扎实的基础,开拓不了孩子的艺术视野,对孩子的个性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此外,针对考级,家长往往会给孩子找培训班、专家老师进行辅导,这类培训、家教的费用也特别高。沈老师提醒家长,在为孩子选择指导教师时要睁大眼睛,明确办学机构的水平和教师素质,不能盲目听信某些招生广告。
(来源:天天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