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l回到首页|加入收藏|
书法
书法知识之润笔、润格
日期:2018/5/10 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未知 点击:0 
 
 

书法知识之润笔、润格

  “润笔”之说,始自一句玩笑。《隋书.郑译注》载:上令内使令李德林作诏书,高颖戏谓(郑译)曰:“笔乾(干)。郑译答曰:“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

  其实,古时的“润”与财务、利益有着密切的关系。商人分红曰:“分润”,官员的俸禄叫:“禄润”。用在“润笔”时,“润”变成动词,与(乾)相对,有:“滋润”、“润泽”之义。文人借口“笔干了”需要“滋润”比直接开口要钱要委婉得多。此说法不仅维护了文人轻财重义的面子,又迂回地得到了钱,而且言语幽默风趣,连当时的皇帝听了都觉得好笑。这一笑,使得“润笔”一词便成为创作文章、书画等换取财物的代名词。

  史载:“灵帝(汉)好书,时多能者,而师以官为最。”,“时或不持钱诣酒家饮,因书其壁”,让前来观赏者为他付酒钱。灵帝的字肯定是值钱的,但他不直接要钱,而是让观赏者替他付酒钱。王羲之为山阴道士书经半日,因性好鹅,只是笼鹅十余而归,可见书圣不肯拿书法去换钱。欧阳修请蔡公谟写字,以大小龙茶,惠山泉等物为润笔,蔡公谟高兴地收下了。在那时,这些礼物清雅而不俗气,如果说到钱,双方都不高兴,这都是受君子“不言利“的思想影响,不直言银两之事,可谓“儒雅”之举。

  南朝萧子云曰:“尺牍之美,远流”曾为百济国求书使者花三天时间,写了三十纸,“获金数百万”。开创我国书法换取外币的先例。柳公权在世时,“公卿家碑志,非其笔,人以为子孙不孝”。故求书者甚多,收入“累巨万”。以至“主藏奴盗之,不复诘”。有“外夷人贡”,也特具“货贝”曰:“此购柳书。”这是有史可考的国际书法买卖。

0
【延伸阅读】
 
 
热点排行
 
焦点图文
 
忻州晋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 www.xzysjyw.com 2014-2026 备案号:晋ICP备13002475号-8
公司地址:忻州市建设北路 联系电话:13994138405 QQ咨询:627297315 电子邮箱:houjinming@163.com
技术支持:晋欣科技 在线QQ:851306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