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书写实践来说,作品是用毛笔一笔一笔写成的。赵孟頫说:“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历来人们都把笔法作为书法中最核心的部分,由此笔法就变得首要了。在书写汉字的过程中,起笔、行笔、收笔都要遵循一定的书写规律。姜夔在其《续书谱——用笔》一节中也说:“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强调的正是书写时法度的问题。另一方面,书写过程中还需要注意长线条和短线条的合理搭配。长而直的笔画过多,貌似枯柴遍地。短而直的笔画过多,字势茂密又似树梢挂蛇,杂乱无章。以上两种情况都会给人以不舒服的感觉,在节奏上也会显得混乱。
书法中,笔力也是构成作品中节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明丰坊《书诀》中云:“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间用侧锋取妍。分书以下,正锋居八,侧锋居二,篆则一毫不可侧也。”这里所说的正锋就是指中锋,如写篆书,篆书结体相对工整平稳,笔画粗细变化不大,为求浑厚饱满,遂需用中锋进行书写,使笔尖处于墨线的正中间,后对笔毫施加压力,万毫齐力,这样力量自然寓于字中。又如草书,则需正侧锋并用,劲妍兼取,笔法如行云施雨、走蛇舞龙;风樯阵马、沉着痛快般的线条之美,充分展现草书在用笔上千变万化的特点,同时还能够直接感受到作者书写时的内在气质。故而有“正锋取劲,侧锋取妍”的说法。因此,行草书在笔墨变化上要比篆书和楷书更加丰富,也更具有表现力。
书写作品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蘸墨,书写,再蘸墨,再书写,这样一个规律性、重复性的过程。传统的中国书画,墨可分五色,即:浓、淡、枯、润、燥。墨色由浓墨到枯墨体现的是一个节奏的过程,墨色变化对一件作品的好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大块墨色的浓淡枯湿对比能够很容易地造成视觉上的冲击力,层次感更丰富,变化也更多。很多人在初学书法时,都会写一笔蘸一次墨,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整幅作品墨色变化小,就更不用谈层次感和节奏感了。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是不仅要善于用墨,还应学会用水,借助水使墨象表现得更加丰富。毛笔中所含水分的多少又会造成干湿的墨色变化。通过水的特性,水和墨的混合,墨色发生干湿不同程度的变化,墨色变化所形成的色差也更容易产生视觉冲击力,形成了节奏感,便更具有神采。以明王铎的立轴作品和唐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为例进行分析,墨色由浓湿到干枯,墨色变化生动自然,层次感强烈,就像音乐中的音符一样,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二者不愧为中国书法史上的高手。
来源:中国文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