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钢琴基本功训练存在的另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好高骛远。李壮壮认为,比赛中有些选手选择的曲目非常大,但对于他们来说驾驭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把曲子本身的意境准确完美地表现出来才是他们应该追求的,而不是一味追求难度,反而让自己的演奏显得粗糙和浮躁。周广仁说:“其实曲目的音符越少越难弹。音符少的旋律,往往对音色、线条刻划以及心理状态的要求极高,比需要快速弹奏的曲目难得多。钢琴有个很大的缺陷,就是它不能延长声音。但是你要让听众感觉你在延长。首先,演奏者本身需要有种拉得住的内心感觉,好像这个音在延长,甚至还在渐强。只有你有了这个感觉,第二个音才能到位。然后第三个音才能退下来。这种训练对于学习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非常重要,这是基本功训练中尤应得到加强的一点。”
有“表情”的演奏才有个性
并不是每一位钢琴学习者都应该成为郎朗,这是钢琴教育专家们一致的看法。“钢琴的演奏属于二度创作,在把握作曲家的时代背景、风格特色的基础上,演奏者还应该有属于自己的内心感悟,形成与别人相异的演奏风格。”谢元说。
张芳表示,目前的确有些孩子的演奏,在肢体运动上很明显的看得出在模仿一些钢琴家的动作。当然在表演艺术中是少不了模仿的,但是要真正地感受到声音进行的变化,肢体的运动随着音乐的变化自然运作,这样才会使人在听觉和视觉上感到统一。“在大家的头脑中,钢琴家这个词充满了许多迷幻的色彩,令人羡慕不已。但现实当中一个钢琴家的成长历程并非可以套用某个模式或榜样而能完成的。”张芳说,“现在不是有一种叫个性化教育的吗?这个就比较适合我们的音乐教育。我觉得对于儿童的教学,教师应该掌握一些基本的儿童心理学,根据学生不同的自身条件与能力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求适合学生的学习目的。不能一成不变的所谓‘严格’、‘严厉’。根据不同孩子的性格和兴趣以及实际演奏能力选择适合他的乐曲以开发他对音乐的兴趣。”
沈阳音乐学院特聘教授韦丹文则将没有个性的演奏比作“没有表情的演奏”。“每个人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钢琴演奏应该表现自己的情感,而不是追求‘弹得不错’,没有错音,也就没有情感,没有情感的演奏本身就是最大的错误。”韦丹文说。他举例郎朗的成功就是在演奏中毫无阻碍地表现自己的情感,“他在演奏时心口是打开的,旋律从他的心里往指尖流。没有情感的演奏形同‘拔牙’,让人听着痛苦。”韦丹文说,“根据不同的年龄、成长背景、教育背景的不同,每个演奏者可以有不同的‘表情’,但不能没有情感。当然,要准确、完美地表现一首曲目,演奏者也应该丰富自己的内心,提高自己的感悟力,让自己的‘表情’与演奏合而为一,才会形成打动听众的个性风格。”
(来源: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