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位琴童的情况各异,在学琴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如厌学、叛逆、青春、瓶颈期等。学琴进度较之他人可能或快或慢,这其中有很多因素,因人而异,要因材施教,量身定制。最重要的是要一直坚持,要有耐心,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大人们也要学会等待。有人说学乐器不是考验孩子,而是考验家长的耐心和忍耐!很多时候不是孩子坚持不下去,而是大人们的懈怠,各种理由,最终退缩了。
琴学得好的,往往背后都有个虎爸或虎妈。李云迪、郎朗等都是因为背后有只老虎才能够成才。当然上课不请假是不可能的,但家长的态度决定了结果。在评价孩子学琴和老师教学质量时,评价家长自己对孩子学琴的态度也是必要的,是否认真坚持,陪孩子一起努力过呢?经常有家长反应:在老师课堂上,孩子出奇听话,弹得好、效率高,一到家就完全变样,各种问题出现,如不愿练、开小差、小动作、各种状况。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原因在于家里没有营造好的学习气氛。孩子练琴时家长在做什么?是否在一旁玩手机、褒电话、看电视、聊天、也可能在打麻将?或许此时有些家长在一边做家务,还不忘了对孩子吼两句"好好练,别分心",她能不分心吗?孩子练琴时家长应停止这些活动,尽量营造学习气氛。如果想让孩子学好而又无法停止手头事务,那就坚持天天去老师那里学习也行。这两种选择都是要舍得付出。一是全心全意的精力,一是更多的物质支持。
培养一个好的学琴习惯
家长的态度和理念非常重要
有的家长总是以内容多、进度快为标准,以为学得多、学得快就会好。结果可能导致回课的曲子都不合格,错的音、错的节奏,犯这种非常低级错误。还容易养成弹琴时读谱不认真、方法不正确、发力不科学等等问题。每首乐曲是需要反复练习才能完成的,一节课往往不可能弹好,技术、内容、表达问题等等,这些都是互相支撑,一项没做好都是不合格的。
学习钢琴,如果真正能拿下十级,后面的空间也是非常大的。很多学生学完业余十级就不再碰琴了,以为弹到了钢琴的顶端,殊不知才刚刚转向专业学习的开始。对于业余学琴,不单是学一门乐器、一个技能,而是学一种文化,文化必须文而化之,内化成一个人的内涵和气质。
另外学琴也是练就一种对学习的态度:认真、坚持、忍耐、持之以恒。如果在学琴中孩子能如此对待,不管是学琴,对其他任何形式的学习都是有促进作用的。所以家长的理念是放长远,不要仅仅着眼于当下。
此文,对于琴童家长来说更加值得自检,我们在孩子的学琴路上有没有犯下一些原则性的错误,有没有经常请假、上课不规律?有没有要求弹得再多一点?有没有孩子在弹琴,你在看电视玩手机?有没有认真坚持,陪孩子一起努力过?
(来源:中国艺术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