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子犯了过错,他的父亲拿起棍子打他,把他打得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才醒过来。
曾子站起身来说:“父亲没有受伤吧?”
鲁国人认为曾子很贤德,就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让门人把曾子叫了过来说:“曾参,过来。你没有听说过当初的大舜是怎么做儿子的吗?
他的父亲用小小的竹鞭子打他,他可以等待着承受,用大棍子打,他就逃避开;如果是要找他来做事,没有不在旁边的时候;如果是要找他来杀掉他,却从来不可能找到他。
现在你父亲在暴怒的时候,却自己把身体送上去承受暴打,却不知道逃避开,一旦你的父亲因为一时之怒伤害了你,那也就是把你父亲陷入到了不义的境地,你说这样做的罪过大不大?”(《韩诗外传》八)
云尘子:儒学经典告诉我们,君臣关系要根据道义来处理,父子关系却要根据亲情来处理。子女有错误,父母在盛怒之下,教训子女可能会失去分寸。
在此情况下,君子不应该任凭父母伤害自己,因为一旦父母在盛怒之时,失手把子女打成重伤,甚至打残废或打死了,不仅会使父母事后悔恨,而且是使父母担上了不慈不义的罪名。
有人把“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父教子亡,子不敢不亡”这个说法归罪于儒学,但是,这本来是违背孔子原则的。 是一张白纸,要培养好这个时期的基础和兴趣。这个时期不仅是教师、就连家长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角色。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会让孩子培养出好的习惯和兴趣,否则会相反。
现实中有很多情况是父母自己不喜欢,却硬逼迫孩子学。每到周末,父母要么出去玩、要么家稀里哗啦打麻将、看电视,而把孩子禁锢在孩子的小房间只扔下一句命令“练几小时”,再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在这种状态下要让孩子喜欢和热爱古筝就实在太难了。
很多家长省吃俭用为了孩子不惜花钱买琴、交学费,但孩子依旧不爱学,这时家长要有必要反思:自己是否做到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练琴环境和学习气氛?如果父母也能学一点音乐或学一点别的乐器就更好了,这样还能跟孩子交流、合奏,会对孩子学琴的积极性大有帮助。
来源:青少年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