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l回到首页|加入收藏|
国内省市
思路 动向 创新:中国艺术教育发展思考
日期:2016/1/27 0:00:00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未知 点击:0 
 
 

三、在坚持传统艺术学科的价值认知前提下大力发展新兴学科

按照社会发展和生活需要的客观要求,应调整学科结构。

2007年以来,我一直在表达一个观点,希望艺术教育在专业调整中特别注意纯艺术学科与应用艺术学科的发展现状,给予应用艺术学科足够的重视和理直气壮的正名。

譬如,对应用艺术与纯艺术的人才培养比例的调整应该有指导性原则,要积极发展有用的艺术专业,也要坚持保留一些似乎无用的专业。用“是否转化为经济效益”去衡量学科建设、专业发展未必是艺术教育的明智之举。还应该充分认识到应用艺术在满足今天生活需求方面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到新兴艺术领域的发展对艺术教育内容的挑战与冲击。改进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有效性。标准和尺度,要在教学实践中产生,每一个办学单位都有责任去探索。
再如,市场需求原则与新兴产业原则相结合,衡量学科发展与新的专业建设。工学与艺术学交叉的建筑艺术设计或建筑设计艺术学,艺术学、管理学、经济学、营销学交叉的艺术经纪人与文化管理人培养,文化项目策划人、电影制作人、电视剧制片人、艺术博物馆建设者与管理人的培养……这些,实际上都是生活变化、社会发展对我们的艺术院校提出的现实要求。

在学科大门类下,应该让艺术院校自主设立一些小专业和变动的发展方向,这对于艺术学科的发展非常重要。只不过,对专业设置的论证要格外仔细、谨慎,否则后果也是灾难性的。

四、建立完整的国民艺术教育体系

中国艺术教育的“高位起始”模式必须改变,要有惠及民族整体的完整艺术教育体系。

“高位起始”的含义是:中国的艺术教育,很大程度上是从高等教育开始的,相对于中国的语文、数学、化学、物理、地理等学科,知识体系的传承教育,实际上处在一种不连贯、不恒常的教育活动中。小学的音乐和图画,中学的音乐、美术,其实在应试教育环境中可有可无,断断续续。所以,艺术知识的素养在国民教育当中的缺失是严重的。最大数量的莘莘学子到了具备艺术教育条件的大学里才有机会获得很少的“艺术欣赏”公选课教育。艺术审美的通识教育,对一个民族来说,现状是“量少,时间短,体系不全”,这是特别影响整个国民素质和民族创造力、发展力的事情。应该对大学的艺术通识教育提出硬指标,更应该对中小学艺术教育提出硬指标,而且,绝不要紧紧限于音乐、美术两门课,应该再加进戏剧、舞蹈、动漫、电影等更多的能够发展人的审美心智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的艺术课程,降低艺术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心,在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设置固定的、不可或缺的艺术课程,这是国民素质提高、创新型人才辈出的重大工程。

这需要国家下决心支持改革,这是更深刻的、发自肌体内部的教育体制改革。
 

五、警惕“艺术技术主义”的抬头和泛滥

艺术学另立门户之后更要注意学理支撑。

艺术的发展史梳理,创造论总结,技能技巧的训练养成,是艺术教育单位应该教授给学生的基本专业能力。艺术院校要教给学生的另一个基本专业能力,是让学生学会将世界的和民族的文化精髓融会到自己后来的艺术生涯中去观察生活、欣赏艺术、判断世界直至最后进入个人化的艺术创造活动当中去。但是,技术主义地理解艺术,势必影响到艺术教育,这是非常危险的。之所以说危险,是因为“艺术技术主义”观点影响教学不仅仅是造成误人子弟的后果,而且将会导致毁掉民族、国家的艺术创造力。

“技术主义”的艺术教育观点或者办学理念,是对“理论至上”的文化偏执的矫枉过正。其危害在于:将高等艺术教育的目标局限于“技术养成”或者“职业培训”,没有了艺术教育的人文灵魂。中国艺术创造性远远弱于西方,大量艺术院校毕业生成为外国影视产业链或文化传播产业链上非常好用的技术工人的情况,实际上应该引起我们的艺术教育反思。

“艺术技术主义”产生的原因,在于颠倒了技术手段与表达目的之间的关系。抽空了艺术创造、人性表达和社会意义的“技术手段”,是我们这个物质技术水平突飞猛进导致人类生活对物质技术手段过分依赖的时代应该特别警惕的问题。“艺术就是技术,技术其实就是艺术”的言说开始出现,“艺术技术主义”的认识苗头开始出现。常识性的问题是:艺术离不开技术发展、技巧、技能的基础,但是技术、技巧、技能知识通向艺术表达和艺术创造的物质手段,绝不就是艺术本身。简单的例子就是,中国动漫技术发展很快,但是依靠动漫艺术原动力发展起来的产业却非常有限。在“功夫”与“熊猫”的中国元素之间,不是因为“技术嫁接”而是因为“艺术创意”造成了《功夫熊猫》的成功。应该思索也应该深刻反思这个现象:功夫是中国的,熊猫是中国的,但《功夫熊猫》不是中国的。艺术教育界发展迅猛的动漫艺术、电脑艺术、动画专业的招生和课程设置应该反思究竟教给了学生多少“艺术”的能力?从“孙悟空斗不过米老鼠”的戏谑,到《花木兰》《功夫熊猫》的难堪,我们可以回顾一下中国成为国际廉价技术市场的现状:据2008年统计,“目前我国与动漫有关的机构达到6463家,全国共有447所大学设立动画专业,1234所大学开办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涉及动漫专业的大学毕业生达6.4万,在校学生64.6万人。”①全国艺术教育中,动漫艺术教育发展是最快的。但是,我们的动漫教育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我们的动漫人才培养,应该对中国动漫产业发展中的文化缺失与创意缺乏担负相当的责任。不是全部,但是应该负很大的责任。调研动漫专业的课程设置,又一个事实令人惊讶:那就是我们的艺术教育单位和培训机构,没有给所培养的人才准备必要的文化课程。培训机构,是各种各样为初中毕业生或者其他有培训需要的社会人员提供动漫知识与技能服务的机构。这样的机构,课程设置基本上就是计算机原理、计算机操作、计算机各种软件运用,教会学员使用计算机软件完成一般办公系统软件、平面设计软件和动画软件就大致可以了。其他如英语、思想品德之类,能省就省。专业艺术院校或者各类大学里的动漫专业为学生们开设的课程,实际依据各自的师资队伍力量和学科传统优势有些区别:有电影电视专业传统的专业艺术院校的课程三大类:第一类是电影电视类课程,诸如视听语言、录音、剪辑、摄影、色彩、构图、制作;第二类是绘画与动画、漫画课程,属于美术类课程体系,诸如素描、色彩、速写、动画原理、动画场面、动画造型、动画剧情、动画、漫画创作(单幅、四格、漫画连环画);第三类是计算机基础与软件运用课程,诸如计算机语言、网络多媒体技术、网络游戏基础、3D技术、后期合成等。为学生开设足三大类课程,就是很充足的课源了。实际上,许多学校匆匆忙忙办起专业,许多重要的核心课程都开设不起来,只能开设其中两类甚至只有两类中的一部分课程。那些大大小小、街头巷尾随处可见的“动漫人才培训班”,更是单纯的“技术培训”了,与动漫产业所需要的创意文化能力更是挨不上。其实,在深圳这个我国最早涉足动漫产业的基地“来料加工、代工生产”完成《狮子王》《人猿泰山》《海底总动员》《花木兰》一类好莱坞大片②,赚足了钱,中国企业和中国技术人员仅仅挣了一点辛苦费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想到自己动漫队伍的构成问题。我们有大批的技术型、应用型人才,但是缺少有文化战略眼光、有艺术创意能力、自主产品开发和生产的人才。时隔多年,今天的状况改变了多少?看看我们今天的许多动漫企业的从业人员,“有文化的没技术,有技术的没文化”,这是一个动漫产业研究者概括当下动漫人才队伍状况的时候所说的俏皮话。应该为动漫人才的培养加餐,文化课,中国文化、外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进行动漫产品创造需要具备的历史知识、文化素养和特殊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般的文案策划书的写作能力,而是能够表达思想、描述情感、说明意图的文字,尤其是动漫故事所需要的编剧能力,要有能够抓住并保持观众注意力和欣赏兴趣的故事、场面、冲突、悬念、危机、解决等一个好故事的要素,要有对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心理流向的准确把握和精致包装,这些,都是动漫人才该学而没有学的,都是技术课程所无法包容的。有的知识,可以到社会上在实践中学习和完善。但是,文化素养和创意能力,学校却应该给他们打牢基础。

0
【延伸阅读】
 
 
热点排行
 
焦点图文
 
忻州晋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C) www.xzysjyw.com 2014-2026 备案号:晋ICP备13002475号-8
公司地址:忻州市建设北路 联系电话:13994138405 QQ咨询:627297315 电子邮箱:houjinming@163.com
技术支持:晋欣科技 在线QQ:851306016